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官场,我要青云直上》最新章节。
			     话音未落,台下早已准备好的几家媒体记者便纷纷举起了手,一些踊跃的读者也加入了其中。现场的气氛瞬间从安静的聆听模式切换为活跃的互动模式。
 周晓玲目光扫过,首先点了一位戴着黑框眼镜、显得很干练的女记者:“有请河城晚报文化版的记者老师。”
 女记者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问题清晰而直接:
 “林鑫老师您好,我是河城晚报的记者。您的书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将枯燥的历史变得引人入胜。
 我想请问,在您整个创作和出版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林鑫微微一笑,略作思索便从容应答:“谢谢您的提问。最大的挑战,我觉得是如何在‘有趣’和‘有料’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他语气平和,却切中要害,说道:“写得太学术、太严肃,容易吓跑普通读者;但如果为了有趣而一味戏说、恶搞,又会失去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性,那是我不愿意的。
 所以,整个写作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权衡、不断打磨的过程。我查阅了大量史料,确保核心事件和人物骨架的真实,然后在细节描写、语言风格和情节串联上,加入更容易被现代读者理解和接受的元素。
 说白了,就是‘用正经的态度,写不那么正经的文字’,努力让历史人物从神坛和教科书里走出来,变得有血有肉,有笑有泪。克服的办法嘛,就是耐心,反复修改,也多请教编辑和身边的朋友,听听他们的反馈。”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坦诚而深刻,不仅回答了问题,更间接阐释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引得台下不少读者频频点头。
 周晓玲接着点了一位看起来像是大学生的年轻男读者。男生有些激动地接过话筒:
 “明月大神您好!我太喜欢您的书了!读的时候经常笑出声,又时不时会被震撼到!我想问一个有点私人的问题,书里写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您觉得哪个角色,在性格或处事方式上,最像您自己?或者您最欣赏谁?”
 这个问题引得现场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和好奇的目光。林鑫也笑了,他沉吟片刻,说道:
 “这个问题很有趣。说像谁,可能不太准确,毕竟时代不同,境遇迥异。但如果要说欣赏,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有共鸣,我比较欣赏于谦。”
 他顿了顿,语气多了一份郑重:“不是欣赏他后来官至兵部尚书、权倾朝野的地位,而是欣赏他在‘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精锐尽丧、皇帝被俘、京城危在旦夕时,那种‘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担当和勇气。
 当时满朝文武大多主张南迁避祸,是他挺身而出,稳定人心,组织北京保卫战,最终挽救了危局。
 这种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敢于站出来,扛起本不属于自己全部责任的气魄和智慧,让我非常敬佩。至于像不像我?”
 他幽默地摊摊手,说道:“我现在可没机会指挥北京保卫战,但我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能为身边的人、为脚下的土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他的回答,既巧妙避开了直接自比的尴尬,又升华了话题的格调,展现了自己的格局和思考深度,赢得了满堂彩。
 随后,又有几位记者和读者提出了关于明朝特定历史事件的看法、写作素材来源、对当下历史类读物市场的见解等问题,林鑫均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回答得既有专业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期间还不时穿插几个小幽默,引得现场笑声阵阵。
 整个问答环节,节奏明快,内容充实,思想碰撞激烈,让到场的媒体和读者都大呼过瘾。
 媒体提问环节结束后,周晓玲适时接回话筒,笑道:
 “看来大家的问题都很专业很深入啊,林老师回答得更是精彩!接下来,我们把更多时间留给我们的读者朋友!大家有什么想和林老师交流的,可以举手提问。而且哦,”
 她俏皮地眨眨眼:“我们出版社还准备了一些小惊喜,每位提问的读者朋友,都会获得一份精美的《明朝那些事》主题明信片和书签套装!”
 这下,读者们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了,举手的人更多了。问题也变得五花八门,有探讨具体历史细节的,有请教读书方法的,甚至有读者好奇地问林鑫平时喜欢看什么书、有什么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