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炼炁修真传奇之金丹大道》最新章节。
心若澄明,纵是遍历繁华,也能守得住本心;
心若蒙尘,便是居于深山,也会被杂念困扰。所谓‘大隐隐于市’,便是这个道理。”
那青衫修士闻言,眼睛一亮,拱手道:“多谢陈道友、高道友、牛道友指点,在下明白了!”
有了这个开头,众人的拘谨渐渐消散,纷纷开口发问或阐述见解;
一时间,峰顶之上议论纷纷,时而有人争执得面红耳赤,时而有人因一句点拨而茅塞顿开。
有了良好的开头,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众人纷纷开口,各抒己见;
“我认为‘道’是先天之本,‘德’是后天之养。就像人之初生,禀赋为道,而后天修行便是积德。”
“不对!道与德本是一体,就像水与波,无水则无波,无波则不见水。”
“《黄庭经》里说‘德主生,道主死’,这是否意味着德是生机,道是寂灭?”
讨论声越来越热烈,连起初态度倨傲的郝文月和牛新年,也忍不住加入进来。
两人虽然依旧针锋相对,却不再是无谓的争吵,而是围绕“道”与“德”的内涵辩驳起来;
“郝文月,你说‘德是道的影子’,简直荒谬!若无德,道如何体现?”牛新年怒道。
“牛新年,你懂什么?道是根,德是叶,根在叶存,根枯叶败,这难道不是常理?”郝文月反唇相讥。
随着参与人数增多,现场渐渐变得嘈杂起来。
七八个人同时开口,声音越来越高,嗡嗡一片,竟然有些混乱。
陈明眉头微蹙,忽然深吸一口气,丹田内灵力运转;
口中发出一声悠长沉厚的低喝,如同佛门狮子吼;
却又不带丝毫戾气,恰好盖过了所有声音:“静—。”
这一声蕴含着混沌真经的精妙,看似平淡,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让人心神一清。
众人纷纷停下争论,看向陈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声低喝,足见其深厚的灵力底蕴。
陈明却毫不在意众人的目光,待现场安静下来;
便提议道:“诸位,论道重在交流,而非争胜,不如定下规矩:
想发言者先举手,得到允许后方可开口。
而且,讨论同一话题者优先,每人发言不得超过一炷香时间,如何?”
众人皆是明智之士,深知混乱无益于悟道,纷纷表示赞同。
甚至有人补充道:“若对前发言者的观点有异议,可举手反驳;
但需先复述对方的观点,确保理解无误,再行辩驳。”
规则既定,论道重新开始,场面顿时井然有序。
陈明退到一旁,静静倾听,偶尔在众人争执不下时;
才出言引导几句,更多的时候,则是默默思考。
他本来以为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已经算是比较深入;
此刻听着众人的发言,却不由得心生震撼。
这些修士来自五湖四海,门派各异,修行之路不同,对道与德的感悟也千差万别;
一个来自南疆的修士,结合蛊术谈“道”:
“万物相食,生生不息,这便是道。蛊虫反噬其主,是失德;主虫和谐共生,是积德。”
这些见解或新奇,或偏颇,却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让陈明对“道”与“德”的理解愈发立体。
他时而点头,时而蹙眉,心中暗道:“果然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般论道,远比独自苦思更有收获。”
不知不觉间,两个多时辰过去,日头已升至中天。
众人依旧热情高涨,围绕“道”与“德”衍生出无数话题,从修行法门到处世之道,无所不包。
随着讨论深入,现场渐渐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圈子”:
有人推崇“道本虚无,德在践行”,认为应重实践轻空谈;
有人主张“道在典籍,德在领悟”,强调研读经典的重要性;
还有人提出“道在己心,德在自然”,认为无需外求,顺应本心即可。
各圈子的拥趸互相辩驳,谁也说服不了谁。
更有甚者,提出一些冷僻观点,比如“道是恶,德是善,万物生于恶,成于善”;
虽然应者寥寥,持论者却固执己见,坚信自己把握住了大道真谛。
陈明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一切,心神完全投入其中,生怕漏掉任何一句真知灼见。
正在这时,郝文月忽然站起身,脸上带着一丝诡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