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最新章节。
返程路上,解来峰闭眼假寐。季秋水望着窗外飞逝的田埂,心里像塞了一团乱麻。他想起周国栋书记的叮嘱——“深入、客观”,此刻才咂摸出分量。
快到县城时,解来峰忽然开口:“小季,今天吴淼涵说‘入党变了味’,你怎么看?”
季秋水斟酌再三:“老党员有老党员的标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现实。关键是怎么把标准与现实接上榫头。”
解来峰笑了:“这话像读过书的。但你漏了一点——标准不能降,方法可以活。比如吴家沟村,与其花钱买景观树,不如用那钱给老党员办个‘故事会’,让年轻人听听当年怎么挑大粪、修梯田。”
季秋水豁然开朗,笔尖在本子上飞快游走。
傍晚,县委办灯水通明。周国栋听完季秋水的汇报,沉吟良久,递给他一份文件:《关于在全县开展“党建微实事”专项行动的征求意见稿》。
“解书记下午四点已经和我通过电话,建议把吴家沟景观树、碾子沟危房改造列为反面典型,全县通报。”周国栋顿了顿,“小季,你文笔好,这份稿子你来主笔,记住——不拔高、不遮掩,让老百姓读得懂、干部坐不住。我这里有一份《基层调研工作心得》,你拿去翻一翻,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
季秋水双手接过《基层调研工作心得》,领着命令,回到办公室,已是夜里十点。他仔细阅读心得:
"基层调研不是'到此一游',而是要当好'三员':翻译员、解剖员、服务员。"作为扎根基层的干部,要善于总结,要与实际相结合。
一、调研要"脱鞋下田"
别坐在办公室等汇报,要像老农看庄稼那样转田埂。去年夏收,我在王家村蹲点三天,发现灌溉渠堵塞不是因为杂草,而是上游养鸭场偷偷排污。"脚上沾满泥土,心里才有底数",这句话我写在了民情日记首页。
二、学会"翻译"方言
大爷说"这两年雨水金贵",实际是抱怨农田水利失修;大妈念叨"年轻人都不种地了",背后是土地流转难题。"群众的话要反着听,群众的事要顺着办",把方言土话转化为政策语言,是调研的基本功。
三、带上"放大镜"看问题
村头垃圾堆放点,表面是卫生问题,深挖发现是垃圾分类设施缺失;祠堂修缮争议,表面是资金缺口,实质是宗族势力平衡。"小现象藏着大道理,微表情里有机遇",要像庖丁解牛那样剖析问题。
四、建立"问题清单"
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分三栏:群众诉求、政策依据、解决路径。在李湾村了解宅基地纠纷时,对照《土地管理法》当场画出边界图,"白纸黑字比空口白牙管用",清单制让杂乱问题变清晰。
五、善用"土办法"破局
河道清淤招标遇阻,老支书提议"以工代赈",既解决资金问题又增加村民收入。"新办法要学,老传统要敬",传统智慧往往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六、当好"政策翻译官"
向养殖户解释环保政策时,我画了"污染-罚款-破产"的因果链,比念文件管用十倍。"政策条文要掰碎嚼烂,群众利益要算细算准",把大道理转化为小账本。
七、建立"回头看"机制
修通的机耕路三个月就坑洼,原来是施工方偷工减料;安装的健身器材闲置,源于选址未征求意见。"解决问题要像种庄稼,播种之后还要施肥除草",跟踪问效比开局热闹更重要。
八、培养"草根智库"
退休教师老赵是民俗专家,养殖户老刘懂市场行情,这些"田秀才"组成智囊团。"高手在民间,智库在基层",本土人才往往能给出最接地气的方案。
九、守住"三颗心"
耐心听牢骚,细心找症结,恒心解难题。处理集体土地纠纷时,连续七个晚上在村里听各方吐槽,"情绪是问题的温度计,耐心是矛盾的灭火器",最终找到三方都接受的方案。
十、写好"后半篇文章"
调研报告不能锁在抽屉,要转化为项目清单。"调研的终点不是报告,而是群众的笑脸"。
基层调研如同中医把脉,既要望闻问切,更要对症下药。年轻干部要记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需求是实在的,群众的评价是真实的"。带着感情下去,带着问题上来,带着办法回去,这样的调研才能调出真问题、研出真办法、练出真本领。
窗外,梧桐树影被路灯拉得老长,像一排沉默的哨兵。他打开电脑,屏幕的光映在脸上,也映出他眼底那簇小小的火苗。
三天后,《青山日报》头版刊发通讯《两棵景观树的警示——兴龙镇党建经费使用调查》,署名“县委办调研组”。文章没有一句空话,从吴淼涵的“挑大粪”讲到张老三的漏雨屋顶,再到解来峰现场办公的细节,字字带刺,句句带泪。
报纸送到兴龙镇时,刘德贵正主持班子会。读完报道,他把茶杯重重一放:“查!是谁把内部情况捅出去的?”宣传委员小声提醒:“署名是县委办……”
会议室瞬间安静。刘德贵望向窗外,那两棵景观树不知何时已被移走,原地补种了两株不起眼的梨树,风一吹,嫩叶沙沙响,像在笑。
周末,季秋水再次来到吴家沟。吴淼涵坐在梨树下编筐,见他来,咧嘴笑:“小季,那篇报道我看了,写得像刀子,割得疼,但割得对!”
老人从屋里捧出一罐腌辣椒:“自家做的,没花公款,放心吃!”季秋水接过,眼睛发酸。
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在修排水沟,汗水混着泥水往下淌。为首的寸头小伙,正是写“为了提干”的那位。他抬头冲季秋水挥手:“季老师,吴爷爷说入党先要干三百个义务工,我认了!”
阳光穿过新栽的梨树枝叶,洒下一地碎金。季秋水忽然明白,调研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实话,恰是缝合标准与现实最坚韧的线。
他掏出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最后一句话:“7月28日,晴。吴家沟的风,带着泥土和辣椒的味道,很好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