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祥兴元年(1278)春,南海的波涛似乎比往年更加汹涌。大宋流亡朝廷在经历了端宗赵昰的猝然离世后,如同失去舵手的孤舟,在元军追兵的围剿下,开始了更加艰险的漂泊。
一、 碙洲悲风
四月的碙洲岛,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吹拂着临时搭建的灵堂。端宗赵昰的梓宫停放在简易的行宫中,九岁孩童的早夭,给这个漂泊的政权蒙上了更深的阴影。
陆秀夫望着灵前摇曳的白烛,心中涌起无尽的悲凉。他展开一卷素绢,提笔蘸墨,开始起草劝进表。墨迹在粗糙的绢面上洇开,仿佛泪痕。
"国不可一日无君,神器不可久虚......"他写道,"广王昺,天资仁孝,宜承大统。"
张世杰大步走入灵堂,甲胄上还带着海水的咸涩。他凝视着端宗的灵位,沉默良久,而后转身对陆秀夫道:"新君当立,然此地不宜久留。元军水师不日将至,需早作打算。"
是夜,群臣齐聚行宫。七岁的赵昺被杨太后牵着手,怯生生地坐在临时布置的龙椅上。在摇曳的烛光中,陆秀夫率领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奉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礼仪虽简,意义却重。当"万岁"之声在简陋的行宫中响起时,许多老臣不禁潸然泪下。这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在南海的波涛声中,宣告着一个王朝最后的坚持。
二、 移跸崖山
登基大典后的第三日,探马来报:元将张弘范率水师已过琼州,正向碙洲扑来。
张世杰立即下令拔营。千百艘战船升起风帆,载着这个漂泊的朝廷向南转移。船队穿过惊涛骇浪,终于在五月抵达崖山。
崖山位于新会县南八十里,东西两山对峙,中间形成天然港湾。张世杰视察地形后,下令将千余艘战船用铁索相连,结成水寨。大船居外,小船守内,又在船板上搭建楼橹,望去宛如水上城堡。
"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张世杰对陆秀夫分析道,"东可出珠江,西可通南海,进退皆宜。"
然而陆秀夫却面露忧色:"将千艘战船连环结寨,若元军用火攻,如之奈何?"
张世杰苦笑:"我军连败,士气低落。若不如此,恐军心涣散。况且..."他望向海湾出口,"我军已无退路。"
确实,此时的流亡朝廷已是强弩之末。随行的十余万军民中,能战之士不足四万,粮草仅能支撑月余。更严峻的是,淡水供应困难,士兵们不得不时常上岸取水,每次都要冒着被元军伏击的风险。
三、 海上朝廷
在漂泊不定的战船上,陆秀夫努力维持着朝廷的运转。每日清晨,他都要在御船上举行朝会,尽管所谓的"朝堂"不过是稍大些的船舱。
这日朝会,议题是粮草供应。户部尚书苏刘义奏报:"存粮仅够二十日之用,且多已霉变。将士每日仅能分得半升米。"
"可否向沿岸百姓购粮?"陆秀夫问。
"元军封锁严密,沿岸村落皆被控制。昨日派出的购粮船,三去一返。"苏刘义的声音低沉。
朝堂上一片寂静,只听得见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这时,年幼的赵昺突然开口:"朕可以少吃些,把粮食分给将士。"
童稚的话语让在场的大臣无不动容。陆秀夫跪地奏道:"陛下仁德,然将士饱腹方能杀敌。臣请再派死士,突围购粮。"
会后,陆秀夫独自站在船头,望着茫茫大海。文书官陈仲微悄然走近,递上一卷文书:"丞相,这是今日收到的各地军报。"
陆秀夫展开一看,心渐渐沉入谷底: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张钰在重庆殉城;南剑州、邵武军相继失守......大宋最后的火种正在一个个熄灭。
"不要让这些消息动摇军心。"陆秀夫将文书投入海中,"我们只要守住崖山,就还有希望。"
四、 孤岛悲歌
围困持续到六月,宋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淡水供应几乎断绝,许多士兵不得不饮用海水,上吐下泻者不计其数。更可怕的是疫病开始蔓延,每日都有数十人病饿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