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风雅宋朝》最新章节。
德佑元年(1275)三月,春风并没能给江南带来暖意,反而送来了血与火的气息。伯颜率领的元军主力在丁家洲大捷后,如决堤洪水般顺江东下,兵锋直指拱卫临安的重要屏障——常州。
一、 孤城决死
三月二十日,常州城头笼罩着异样的寂静。知州姚訚与通判陈炤并肩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渐渐升起的狼烟。城下,数万元军正在安营扎寨,旌旗遮天蔽日。
"陈兄,"姚訚声音低沉,"朝廷已遣使议和,伯颜却分兵来攻常州,其意不在城池,而在立威啊。"
陈炤握紧剑柄,指节发白:"常州虽小,却是临安门户。我等守土有责,唯有一死以报国恩。"
就在昨日,元军使者入城劝降,被姚訚当场斩杀。消息传开,满城震动。谁都明白,这是一条有进无退的死路。
城中守军不足五千,其中大半是临时征召的乡勇。姚訚将全城青壮编为保甲,连妇孺也组织起来运送守城物资。城南铁匠铺里,炉火日夜不熄,打造着简陋的刀枪。
最令人动容的是城中士绅。富商杨焕章捐出全部家产,老儒周济带领学子登城助守。就连寺庙的僧人也走出山门,在街口架起大锅熬制米粥。
二、 血战城垣
四月朔日,元军完成合围。伯颜亲临城下督战,命大将唆都率精兵攻城。
黎明时分,战鼓震天。元军推着云梯、冲车,如潮水般涌向城墙。城头上,宋军以弓箭、滚木、热油迎击。
"放箭!"姚訚亲自挽弓,一箭射倒举旗的元军百户。
陈炤率亲兵在城头往来驰援。这位文官出身的通判,此刻甲胄浴血,须发戟张,宛若战神。一处城墙被元军突破,他挺剑上前,连斩三人,硬是将敌人逼下城去。
最惨烈的争夺发生在西门。元军集中回回炮猛轰,城墙出现裂缝。都统制刘师勇率领敢死队,冒着箭雨用沙袋填补缺口。一支流矢射中他的左眼,刘师勇怒吼一声,竟将箭杆连着眼珠一起拔出,继续奋战。
夜幕降临时,元军暂时退去。城墙上到处是阵亡将士的遗体,血水顺着垛口流淌,在夕阳下凝结成暗红色的冰凌。
三、 巷战悲歌
围城进入第二个月,城中粮草将尽。守军每日只能分到一勺稀粥,百姓已经开始煮食皮革、树根。
五月初八,元军改变战术,集中兵力猛攻东门。守将王安节率部死战,身中十余创,仍持旗不退。临终前,他将战旗插在城头,高呼:"王师必将北定中原!"
东门既破,元军如潮水般涌入。姚訚、陈炤率残兵退入街巷,展开最后的抵抗。
巷战之惨烈,亘古罕见。每一座房屋都成了战场,每一条街巷都堆满尸体。老儒周济带领学子据守孔庙,用砚台、经书砸向敌军,最终全部战死在至圣先师像前。
在州衙前,姚訚身陷重围。他的长子姚淮、次子姚泗先后战死,三子姚淳血染征袍,仍护在父亲身前。
"父亲快走!"姚淳挺枪刺倒一名元兵,背上却中了三箭。
姚訚老泪纵横,挥剑自刎:"吾不负国,国不负吾!"
陈炤退到钟楼,身边只剩下七名亲兵。他面向临安方向三拜,然后点燃了楼中堆积的柴薪。烈火中,钟声长鸣,仿佛在为这座不屈的城池送行。
四、 屠城惨剧
城破之后,伯颜下达了最残酷的命令:屠城。
唆都的骑兵在街巷间往来冲杀,见人就砍。哭喊声、求饶声、狂笑声混杂在一起,将这座千年古城变成了人间地狱。
在南市口,元军将俘获的守军集中处决。血水漫过街石,流入运河,将整条河水染成红色。有幸存者后来回忆:"浮尸塞川,舟楫不通。"
最令人发指的是对妇孺的暴行。许多女子为保名节,纷纷投井自尽。城中七十二口水井,竟然全部被尸体填满。有的母亲在死前亲手扼杀幼子,以免他们遭受凌辱。
藏书家赵孟圭的万卷楼被付之一炬,这位老人坐在烈焰中,朗声诵读《正气歌》,直至声息全无。
屠城持续了三天三夜。据元史记载,常州城内"死者枕藉,十室九空"。这座曾经拥有十万人口的繁华城市,最后只剩下四百余人躲在地窖中侥幸生还。
五、 碧血丹心
常州陷落的消息传到临安,举朝震惊。谢太后在朝堂上失声痛哭,下诏追赠姚訚为龙图阁直学士,陈炤为宝章阁待制,其他死难将士各有封赠。
然而,比哀悼更重要的是常州之战的深远影响。这座孤城的殊死抵抗,大大延缓了元军东进的步伐,为南宋流亡朝廷的组建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福州,刚刚即位的端宗赵昰特地为常州死难者设祭。陆秀夫在祭文中写道:"常州之烈,虽田横之士不过如是。使天下守令皆能如此,胡骑安得南下耶?"
更重要的是,常州的壮举激励了后来的抵抗。当元军进攻真州时,守将苗再成在城头高呼:"吾辈当效常州!"全军感奋,竟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敌军。
就连伯颜在给忽必烈的奏报中也不得不承认:"宋人虽弱,忠义之士不绝。常州之役,我军伤亡逾万,此南下以来所未有也。"
德佑元年十一月,一支元军巡逻队在常州城外发现了一座新坟。墓碑上只刻着八个字:"大宋常州忠魂之墓"。据说是幸存百姓在夜间偷偷安葬的。
坟前,不知何人摆放着一束初冬的野菊。寒风中,那点点金黄倔强地挺立着,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池不屈的魂灵。
常州的故事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在这王朝末世,这曲血与火的悲歌,成了鼓舞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火炬。尽管临安城已经危在旦夕,但华夏的脊梁,从未真正折断。
(第八卷 第十四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