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乃翁,大唐中兴了!》最新章节。
三日后,朔望大朝。含元殿内,百官肃立,旌旗微拂,气氛却比往日更多了几分凝重。高踞御座之上的代宗皇帝李豫,年仅二十七,眉宇间却已具帝王威仪,只是此刻,他的目光不时投向丹陛之下,那道紫袍金冠的身影——杜丰。
待日常政务奏对完毕,殿中稍静。代宗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群臣,最后定格在杜丰身上:“尚父,近日西陲可有异动?朕观边报,似有波澜。”
杜丰应声出列,手持玉笏,步伐沉稳,声音清晰地回荡在宽阔的大殿中:“回陛下。吐蕃内乱已起,其国大论论莽罗衣倒行逆施,贵族离心,属民暴动,兼之天灾频仍,其势已如累卵。”
一语既出,满殿皆惊。虽早有风声,但由杜丰在朝堂之上如此明确断言,依旧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交头接耳之声四起,不少官员面露惊疑或兴奋。
“哦?”代宗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尚父此言,可有确据?”
“确有实据。”杜丰从容不迫,将察事司密报筛选后的关键信息,以及边境将领的观察,条理清晰地陈述出来。他没有提及具体的情报来源和深度渗透,但所述事实之确凿,逻辑之严密,已足以让人信服。
待他言毕,朝堂之上一时寂静。不少官员,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的老臣,脸上都浮现出复杂的神色。吐蕃,这个困扰大唐数十年的劲敌,竟也有今日?
然而,不等这寂静持续,一个声音便响了起来,带着惯有的审慎与忧虑。
“陛下,尚父!”出声的是门下侍中,一位以持重着称的老臣,“吐蕃内乱,固然是其自取灭亡。然高原苦寒,地势险峻,我大唐将士能否适应?若大军深入,粮草辎重如何转运?其内部虽乱,若遇外敌,是否会暂时联合,一致对外?此三者,皆兵家之大忌,尚需从长计议啊!”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不少保守派官员的附和。
“侍中所言极是!陛下,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慎!”
“吐蕃幅员辽阔,纵能一时攻克,如何长久治理?恐又是一河北藩镇之祸,徒耗国力!”
“不如静观其变,待其两败俱伤,再遣一上将,收取河湟故地即可,何必劳师远征,直捣其腹心?”
质疑之声渐起,主要集中在远征的困难、后勤的压力和治理的难题上。这些顾虑,并非全无道理,也代表了朝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想法。
代宗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杜丰,眼神中带着询问与信任。他深知,杜丰既然在朝堂上公开提出此事,必然已有全盘考量。
杜丰面色不变,等议论声稍歇,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压过了所有杂音:“诸公所虑,皆老成谋国之言。然,诸公可知,何为‘窗口期’?”
他引入了一个略带现代色彩的词汇,见众人露出疑惑神色,便解释道:“窗口期,便是指转瞬即逝、不可复得之良机。吐蕃内乱,非是常态,乃积弊爆发之结果。若我等此时犹豫不决,待其内部某一势力整合完毕,无论最终上台者是韦氏、娘氏,还是论莽罗衣稳住阵脚,下一个目标,必是我大唐富饶之陇右、河西,乃至安西!届时,我辈今日之迟疑,便是来日边关将士之鲜血,便是帝国西陲再生战火之祸根!”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提出质疑的官员,继续道:“至于远征之苦,后勤之难,本公岂能不知?然,正因其难,方能一劳永逸!若只因艰难便畏缩不前,则我大唐疆域,永远止步于河湟!昔日汉武帝北击匈奴,卫霍之功,岂是坐在长安便能等来的?”
他语气转厉,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治理之难,更非畏战之由!吐蕃之患,在于其奴隶制度,在于其贵族分治。我大唐若取其地,当废黜奴制,推行王化,分设州县,移民实边,兴办教育,使其地其民,渐同于华夏!此非徒耗国力,实为开拓疆土,永固西陲之百年大计!”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既驳斥了畏难之论,又描绘了战后蓝图,让不少原本犹豫的官员陷入了沉思。
杜丰不再理会他们,转身面向代宗,深深一揖:“陛下!吐蕃内乱,天赐良机,稍纵即逝!臣,杜丰,恳请陛下圣断,发王师,定西陲,永绝此患!”
代宗深吸一口气,他知道,决断的时刻到了。他看向杜丰,沉声道:“尚父既有定策,便请详陈,朕与诸卿,洗耳恭听。”
“臣,遵旨!”
杜丰再次转身,面对百官,同时也像是面对整个帝国,开始阐述他深思熟虑的灭吐蕃总战略。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臣之策,可概括为十二字:‘多路并进,分化瓦解,直捣逻些’!”
他走到早已准备好的巨大西域舆图前,早有内侍将屏风展开。
“具体而言,分四步走,五路出兵!”
“第一步,战略欺骗与外围清扫。”
“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大张旗鼓,集结兵力,做出欲夺取石堡城、收复九曲之地之势,吸引论莽罗衣主力东顾。同时,令剑南西川节度使,出兵威慑吐蕃东南边境,使其不能全力应对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