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荆棘中的常春藤》最新章节。
第二天清晨,天还未全亮,林野抱着那叠装订好的材料走进职高教室。
窗外路灯刚刚熄灭,新的一天正从黑暗中浮出轮廓。
她将《家庭电路沟通指南》发到每个学生手中,纸张翻动的声音清脆而安静。
教室里渐渐响起低语:“我爸也老修东西……”“我家跳闸都是我妈爬梯子……”“我连保险丝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就在这时,一个坐在后排的女生忽然举起手。
她低着头,手指绞着校服袖口,声音很轻,却被所有人听清了:
“我家没灯可修,我爸在工地……”林野站在讲台前,指尖轻轻摩挲着那本装订整齐的《家庭电路沟通指南》。
晨光透过教室斑驳的窗棂,在纸页上投下细碎跳动的影子,像某种未说出口的语言正试图破土而出。
学生们安静地翻阅着手中的材料,有人低声念出配图说明,有人用笔在“接触不良=情绪堵塞”那一页画下重点线。
就在这时,后排那个声音再次响起,轻得几乎融进空气里:“我家没灯可修,我爸在工地……”
话音落下的一瞬,全班静了半拍。
林野心头一紧——她听出了那语气里的躲闪与自卑,太熟悉了,那是童年时自己面对同学谈论父母接送、陪读、过生日时的模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刚要开口,门帘吱呀一声被推开。
林国栋走了进来。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肩头还沾着一点灰泥,手里提着一个旧但擦得锃亮的工具箱。
箱子表面贴着一张二维码,旁边手写着一行小字:“扫码看爸怎么说”。
全班的目光齐刷刷转向门口,连呼吸都放轻了。
他没看林野,只是稳步走到讲台边,打开工具箱。
里面没有扳手螺丝刀,取而代之的是微型电路模型、彩印的手绘教学卡、还有一卷特制绝缘胶布——每段胶布上都印着不同表情符号:笑脸、皱眉、问号、拥抱。
“我打听过了,”他的声音不高,却稳稳落进每个人耳朵,“你们老师说,有些孩子家里没人会修东西,或者爸爸不在身边。”他顿了顿,眼神扫过那个举手的女孩,“我就想了个法子。扫这个码,能看到我录的视频,五分钟,教你怎么在家修一盏灯。不是非得换保险丝,哪怕只是换个灯泡,也算一起做了点事。”
教室里一片寂静,仿佛连空气都在屏息。
然后,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掌声从零星到汹涌,像是压抑太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出口。
那个女孩低着头,手指仍绞着袖口,可眼角已有泪光闪动。
课后,人群散去,林野独自收拾工具箱。
她在夹层摸到一封信,薄薄一页纸,没有署名,也没有称呼,只有几行熟悉的字迹:
“野,我不懂心理课,但我懂电流——它从不走直线,总在拐角处找到出路。你走的路,比我亮。”
她的喉咙猛地发紧,视线模糊了一瞬。
她想起小时候发烧,父亲半夜背着她去医院,路灯一盏接一盏亮在他脚前,像一条蜿蜒的光河;想起高考那天停电,他骑着电动车驮她赶考,后备箱里竟塞着一只应急灯;想起母亲葬礼上,他全程沉默,却在她房间悄悄换掉了所有昏暗的灯泡。
原来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说话。
她没回信。
而是将指南第一页扫描,放大,裁剪——孩子与大人的剪影并肩而立,中间是一段弯曲的电线,末端连着一盏正在点亮的灯。
她把它做成“倾听者联盟”的新LOGO,上传至社区平台。
当晚十点整,城市进入夜巡模式。
可就在路灯熄灭前十秒,整片街区的照明系统齐齐频闪三下,如同某种默契的回应。
信号传到配电房,林国栋坐在控制台前,手轻轻贴在胸口,听着耳机里传来各站点的确认播报。
而在市教育局档案室,一份关于“非标准化情感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的文件正静静躺在待审堆叠中,封面上盖着鲜红的“督导组优先处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