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最新章节。
			     一个庞大的帝国,尤其像如今制度日趋完备的大明,若要长久稳固运行,不致陷入衰败、党争与内耗的泥潭,就必须拥有鲜活有力的人才选拔机制。
 这套机制不能陈旧僵化,而应如初升朝阳,充满生机。
 朱雄英此次为大明献上的两大国策,正是支撑江山永固的双柱。
 第一条是:“北方之敌、一绝永患!”
 直指大明自立国以来,延续最久、威胁最大的边患——北境游牧势力。
 从秦朝统一天下,到今日大明承继正统,北方草原上的铁骑始终如影随形。
 而大明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小冰河期带来持续严寒,土地冻裂,作物难生,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草原部族在饥饿与寒冷中挣扎,一旦无法维生,便会挥刀南下,叩关掠地。
 要根除这一隐患,唯有两条路。
 其一是以压倒性的兵力,倾尽国力,将敌寇彻底剿灭于荒漠深处。
 可现实却极为残酷。
 草原辽阔无垠,敌人见势不妙便四散奔逃。
 追击?谈何容易。
 不说战线绵延千里,补给早已断绝,单是将士水土不服、疲于奔命,就足以让敌人如狼群般围猎反扑,最终损耗国本,动摇根基。
 除非拥有能横扫千军的机械铁流——
 那种依靠石油驱动的钢铁洪流。
 在这样的力量面前,战马嘶鸣、弯刀闪光,皆如枯叶遇风,不堪一击。
 可惜,这样的武器,此时的大明尚无法造出。
 于是,朱雄英选择了另一条路径。
 一条融合威慑与生存引导的策略。
 那就是强制通商互市。
 不是平等协商下的贸易往来,而是胜者主导、败者服从的生存交易。
 先以大明精锐武器雷霆出击,将其主力彻底击溃。
 再在废墟之上,给出唯一的活路:
 放弃快马与弓箭,换取牛羊牲畜,通过互市维持生计。
 断其兵源,改其生计,使其无力再起。
 如此,北疆烽火可熄,万里边墙终得安宁。
 百姓安居乐业,不再闻警而惊。
 这是物质层面的根本变革,也是对外格局的重塑。
 第二条国策则是:“文教兴国、百工振业!”
 着眼于内部肌理的再造。
 变革宜早不宜迟。
 纵观大明历代帝王,真正有能力推动根本性制度改革,又足以震慑群臣、令行禁止的君主,屈指可数。
 其中,唯有两人堪称真正掌舵天下。
 一位是开天辟地的洪武皇帝。
 另一位,则是夺位登基的永乐帝。
 永乐帝的统治地位,从根源上便存在争议。
 这种争议如同影子,始终伴随其执政生涯。
 若论触及利益最深的举措,莫过于对科举制度的调整。
 到了他的时代,阻力愈发明显。
 相比之下,洪武年间则不同。
 开国之初,皇权至高无上,无人敢轻易质疑。
 皇帝的一言一行,皆具决定之力。
 今日朝堂之上,虽无喧哗。
 但气氛紧绷,如弦在弓。
 朱元璋静坐龙椅,未发一语。
 然而群臣的目光,始终不敢离开他的面容。
 他眉梢一动,唇角一扬,众人便已心知肚明。
 直至朱允熥提出“鱼跃龙门”之喻。
 老皇帝忽然朗声而笑。
 “妙!”
 “此言贴切!”
 “我大明科举,正是那道龙门!”
 “若在跃起之前,设下重重琐规,反倒束缚人才。”
 “不如——”
 “将这龙门造得更加巍峨、开阔!”
 “细想之下……”
 “大孙所倡之文教兴国、百工并举,确有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