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1800年之龙腾四海》最新章节。
如果说中华国和马祖军在保家卫国会殊死搏斗,那大英帝国的此次远征其实也已经赌上国运。
1818年,英国的全球霸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失去印度的英国就像被拿走一半热量的锅炉,虽然还在勉强运转,可经济引擎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高歌猛进。
伦敦的军政高层坚信,唯有以雷霆之势发动一场两栖远征,才能彻底粉碎马祖军在整个南海和印度洋的势力,重塑“日不落帝国”的荣光和重启大英帝国的经济引擎。
在这狂热的备战浪潮中,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成为了最锋利的尖。
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Royal Marines)已是一支历史悠久且战功赫赫的精锐力量。
自1664年查理二世创立以来,这支“浪尖上的步兵”始终是英国海外扩张的急先锋,参与了从直布罗陀围城到特拉法尔加海战的每一场关键战役。
到1818年,英国共拥有三支常备海军陆战队旅(分别驻扎于朴茨茅斯、普利茅斯和直布罗陀),总兵力约7000人。他们直属英国海军部,既是舰船上的纪律维护者,也是登陆作战的核心力量——每艘大型战列舰通常搭载一个陆战队连(约60-80人),而远征舰队则会集中抽调数个营级单位,形成独立的突击集群。
1817年初,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秘密军备法案,将全国军工产能倾注于两项目标:武装战列舰与强化海军陆战队。这场“武装狂潮”的核心,是为即将到来的远征打造一支“无坚不摧的两栖铁拳”,而陆战队的武器升级,正是其中的关键。
全面装备贝克步枪(Baker Rifle),把排枪枪毙变成一把把精准刺客的利刃。
1818年的海军陆战队步兵,已全面换装贝克步枪(Baker Rifle)——这是英国陆军最早列装的制式线膛步枪(1800年投产,1815年前后成为陆战队精英部队的标配)。与普通滑膛枪相比,贝克步枪的枪管内刻有精密膛线,使铅弹在发射时高速旋转,射程与精度均大幅提升。
步枪射程,有效射程达200-300米(滑膛枪仅100米左右),在熟练射手手中,甚至可在500米距离上精准击杀单个目标(第95团的托马斯·普朗克特曾用贝克步枪在300米外击毙法国军官)。
射速:因弹药需手工包裹铅弹(用布或皮革润滑以防止卡壳),射速较慢,老兵约为2发/分钟(滑膛枪为3-4发/分钟)。
全面配备给陆战队,让他们的战术彻底转变为散兵战术,用于压制敌方军官、破坏炮兵阵地,或在登陆战中精准清除火力点。
除步枪外,陆战队登陆部队还得到前装线膛六磅炮(6-Pounder Rifled Field Gun)的直接支援。
这种火炮本是陆军的标准野战炮(六磅指炮弹重量),但海军陆战队将其改进为线膛版本。通过在炮管内刻制螺旋膛线,使炮弹(实心铁球或爆炸弹)在飞行中旋转,大幅提高射程与穿透力。
线膛六磅炮的最大射程可达2000-3000米(普通滑膛六磅炮仅1000-1500米),有效杀伤半径内的精度足以摧毁敌军工事或密集步兵阵型。
主要发射实心铁球(用于穿透木质战舰或城墙)与葡萄弹(近距离杀伤集群目标),部分改进型号还可发射早期榴弹(爆炸后喷洒铁珠)。
通常由陆战队炮兵连(8门六磅线膛炮)伴随步兵登陆,为冲锋提供火力掩护,或在防御时封锁滩头。
1817年全年,英国的造船厂与军械库昼夜不息战列舰的舰体被加固,换装更大马力的蒸汽机,而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强度更是达到极限。伦敦的军政要员们坚信,他们能够依靠强大的帝国武力,全面控制澳洲到印度次大陆的全部大地和海洋。
英国这一次把三个海军陆战队都投入了此次远征,包括:
1. 朴茨茅斯旅。
驻地:朴茨茅斯军港(英国最大皇家海军基地,直面大西洋与地中海航线)。
兵力:约2500-2800人,下辖3-4个步兵营(每营约600-700人)及1个炮兵连(装备6磅线膛炮与贝克步枪支援火器)。
原本职能:负责英吉利海峡与大西洋舰队的伴随作战,重点部署于战列舰甲板(每艘主力舰配1个陆战连)及直布罗陀、马耳他等地中海要塞的陆战队分队。
2. 普利茅斯旅
驻地:普利茅斯军港(西南英格兰核心港口,通往大西洋与美洲航线枢纽)。
兵力:约2000-2200人,下辖2-3个步兵营及1个轻步兵连(专精侦察与山地作战)。
原本职能:主责大西洋西部航线(含美洲与非洲西岸)的护航与登陆支援,常驻西印度群岛(如牙买加)与北美殖民地(如加拿大)的分遣队亦由此抽调。
3. 直布罗陀旅
驻地:直布罗陀要塞(地中海与直布罗陀海峡战略咽喉)。
兵力:约1500-1800人,下辖2个步兵营及1个工兵排(擅长要塞防御与海岸工事修筑)。
原本职能:扼守地中海入口,既是陆战队历史上首战(1704年直布罗陀战役)的荣耀之地,亦是监视法国与西班牙海军动向的前哨,常年驻扎一个加强营(约800人)于要塞核心区。
英国远征舰队分为两个舰队同时进攻东望城和悉尼城,澳洲民兵试图在港口区的炮台和建筑群中,用火炮给英军造成杀伤。
但这引来的英国战舰群的报复,两个城市港口外都有25条大型战列舰,每一次炮击就是925发榴弹,战列舰上巨大的线膛炮和重型爆炸榴弹,将两个城市的港口区和炮台区全部炸成一片废墟。
进攻东望城的是两支英国陆战队,普利茅斯旅由中将乔治·普雷沃斯特爵士统领的2200人,和直布罗陀旅由爱德华·派鲁中将统领的1800人,共计4000人的士兵。
进攻悉尼城的是中将托马斯·科克伦统领的朴茨茅斯旅共计2800名士兵。
英国调集了最好的三个将军,来统领这三支陆战队,势必一举拿下澳洲。
但在他们完全不知道,他们面对的军队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那是由东望城和悉尼城所有十五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男性组建的人民军队,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一种他们从未遇到过的战争形态。
东望城是澳洲第二大城市,其人口总数是四十五万人,而悉尼是澳洲第四大城市拥有人口三十万人。
这里每一个十五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的男人都拥有一支线膛步枪,他们每个月会集中训练三天。
第一年训练的陆战,主要训练四种技能:军事术语,射击,开炮和挖坑。
前三种能理解,但最后一种难道不是天赋,要训练个毛线?
嗯,那是你没见识!这群民兵训练的根本就是极其恐怖的挖坑方式。。。你见过人力和蒸汽拖拉机配合一起挖壕沟吗?你见过炸药和人力和拖拉机一起配合挖壕沟吗?你见过三米深的壕沟吗?正面有台阶,一米高土墙,土墙上还有成排的枪眼,重点区域大炮区域用钢管支架上面横架木头和一米泥土的壕沟吗?
嗯,你可能能在一次大战的战场上见过,但现在是1818年,不是1918年。
东望城共有武装民兵十万人,而悉尼也有六万武装民兵。
东望城有一百台蒸汽拖拉机,悉尼城有四十台。
在澳洲东部的大地之上,在粮食地里,在山岗上,在河流边,东望城和悉尼城的十六万男人左手拿着锄头,右手拿着枪,牵着无数牛马,驾驶着蒸汽拖拉机,在战争来临前的四天里,他们开始进行了一次可以记入人类战争历史的浩大土木工程。
东望城在10万成年人,1万匹牛马,100台蒸汽拖拉机,在4天时间里,挖掘出第一批壕沟,宽度为1米(上宽)×0.5米(下宽)×1米(深),总挖掘量为117-118万立方米,对应壕沟总长度750公里。
这到底是什么概念?
那就是他们在东望城和海港区之间,挖掘出了正面宽度为40公里,每隔50米再挖掘一道壕沟,整整挖掘了18道壕沟防线。
层层叠叠的壕沟将整个东望城到港口区之间的区域全部覆盖。
然后,这些人一半人持枪守卫,另外一半人每天继续开挖八个小时,隔一天轮换,到战争打响之后的第六天。
重点防御区域,其壕沟最深处已经深达三米,底部宽达两米,战马可以在下面驰骋。
为什么挖这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