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艺之神》最新章节。
			     周憨石(点了点头,眉头紧锁):我知道。你已经刻了三天了,这个木环还是不满意吗?
 李瘦杆(摇了摇头,把木环递给周憨石):你看,这里的刻度有点歪,还有这里,深浅不一。这还是木环,要是刻在铜环上,难度就更大了。铜比木硬,刻刀容易打滑,而且一旦刻错,就无法挽回了。
 赵矮墩(挠了挠头):能不能用别的方法?比如用墨线画上去?
 李瘦杆(苦笑一声):画上去的刻度经不起磨损,而且测量的时候也不准。浑天仪是要长期使用的,刻度必须刻得又深又匀,才能保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能用。
 【周憨石接过木环,仔细端详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刻痕,手指轻轻抚摸着那些深浅不一的印记。他知道,李瘦杆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换了别人,恐怕连木环上的刻度都刻不出来。】
 周憨石:瘦杆,你先歇会儿,喝口水。咱们再想想办法。
 【就在这时,孙书呆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脸上带着兴奋的神情。】
 孙书呆子(挥舞着手里的纸):班头,有办法了!我在国子监找到一本《九章算术》的注本,里面提到了“割圆术”,还记载了用“矩”和“绳”来校准角度的方法!
 【众人连忙围了过来,孙书呆子把纸铺在楠木案上,上面画着一个圆,还有一些直角三角形和刻度线。】
 孙书呆子(指着图纸):你们看,咱们可以先做一个标准的矩尺,用来确定直角和固定的角度。然后用割圆术计算出每个刻度对应的弧长,再用细线绕着铜环量出对应的长度,做好标记,这样刻出来的刻度就能精准很多。而且,我还查到,郭守敬当年造浑天仪的时候,用的是“量天尺”来校准刻度,咱们也可以仿照这个方法,做一把精准的量天尺。
 李瘦杆(眼睛一亮,凑到图纸前仔细看着):这个方法好!用矩尺校准角度,用细线测量弧长,再用量天尺核对,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减少误差了。
 周憨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书呆子,你立大功了!那你赶紧带着矮墩,按照图纸做矩尺和量天尺,材料不够就去库房领。瘦杆,你先熟悉一下这个方法,等工具做好了,咱们就开始在铜环上刻刻度。
 【孙书呆子和赵矮墩连忙答应下来,拿起工具就开始忙活。李瘦杆则坐在案前,仔细研究着孙书呆子带来的图纸,嘴里念念有词,时不时用手指在纸上比划着。工坊里又恢复了忙碌的景象,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为了刻好刻度这个难题,绞尽脑汁。】
 场景六 工部工坊 两月后
 【两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工坊里已经堆起了大大小小的铜件和木件。浑天仪的基座已经基本完工,是用整块的青石雕琢而成,重达数千斤,由十几名工匠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搬运到工坊里。基座上雕刻着精美的云纹,四个角上各有一个石狮子,显得庄重而威严。】
 【周憨石正站在基座前,指挥着工匠们安装浑天仪的主框架。主框架是用粗壮的铜柱和铜管制成,焊接得严丝合缝,稳稳地固定在基座上。赵矮墩光着膀子,正用巨大的扳手拧紧框架上的螺栓,汗水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滴在铜框架上,发出“滋滋”的声响。】
 周憨石(大声喊):矮墩,慢点拧!别太用力,把铜管拧变形了!
 赵矮墩(应了一声,放慢了手上的动作):知道了,班头!这框架可真沉,俺这胳膊都快拧酸了。
 【王三胖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已经刻好刻度的铜环。铜环上的刻度细密而均匀,每一度、每一分、每一秒都清晰可见,泛着淡淡的铜光。这是李瘦杆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用孙书呆子找到的方法,一点点刻出来的,期间报废了三个铜环,才终于做出了满意的成品。】
 王三胖(看着铜环,啧啧称赞):瘦杆,你这手艺真是绝了!这么细密的刻度,你是怎么刻得这么均匀的?俺看着都眼晕。
 李瘦杆(笑了笑,手里还拿着刻刀,正在打磨一个细小的铜齿轮):没啥诀窍,就是耐心点,细心点。每刻一道刻度,都要用矩尺和量天尺核对三遍,确保没有偏差。有时候刻着刻着就忘了时间,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孙书呆子则坐在一张桌子前,手里拿着算盘,正在计算着什么。他面前摊着一堆图纸和书籍,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公式。】
 孙书呆子(皱着眉头,拨弄着算盘,嘴里念念有词):不对啊,这个齿轮的齿数要是按照这个比例,浑象转起来的速度不对,和天体的运行规律对不上。
 【周憨石走了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周憨石:书呆子,怎么了?又遇到难题了?
 孙书呆子(抬起头,一脸愁容):班头,浑象的转动速度不对。按照《授时历》的记载,天体周日视运动的周期是二十四小时,浑象转一圈也应该是二十四小时。但我按照现在的齿轮比例计算,浑象转一圈需要二十五小时,差了一个小时,这可不行。
 周憨石(眉头一皱):差了一个小时?那可就麻烦了。要是转得不准,这浑天仪就算是白造了。
 孙书呆子:是啊。我已经算了好几遍了,齿轮的齿数和直径都没问题,但就是转速对不上。我怀疑是我对《授时历》里的记载理解错了,或者是郭守敬当年的齿轮比例和我想的不一样。
 【李瘦杆也走了过来,看着孙书呆子面前的算盘和图纸。】
 李瘦杆:书呆子,你有没有考虑过,齿轮之间的咬合间隙?虽然间隙很小,但积累起来,也可能会影响转速。
 孙书呆子(眼前一亮):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个?齿轮咬合的时候,肯定会有间隙,虽然每一对齿轮的间隙很小,但浑象的转动需要好几对齿轮传动,间隙积累起来,转速就会变慢。我得重新计算一下,把咬合间隙也考虑进去,调整齿轮的齿数比例。
 【说完,孙书呆子又低下头,拨弄起了算盘。周憨石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心里有些着急,但也知道,这种事情急不得,只能靠孙书呆子一点点计算和调整。】
 【就在这时,工坊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几个穿着官服的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工部侍郎王振。王振是宣德皇帝身边的红人,为人刻薄,贪赃枉法,这次负责督查浑天仪的建造进度。】
 王振(背着手,慢条斯理地走了进来,眼神扫过工坊里的景象,脸上带着不屑的神情):周班头,这都过去三个多月了,你们这浑天仪才造了个框架和几个铜环?进度也太慢了吧?皇上可是给了你们一年的时间,要是到期造不好,你们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周憨石(连忙走上前,拱手作揖):王侍郎,您有所不知。这浑天仪构造复杂,每一个零件都要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马虎。我们已经尽力在赶进度了,您放心,一定能在期限内完成。
 王振(冷笑一声,走到刻好的铜环前,用手指拨弄了一下):精益求精?我看你们是在磨洋工吧?这么个铜环,用得着刻两个月吗?我看你们就是一群只会干粗活的憨货,根本做不了这么精细的活儿。
 【王三胖听了,顿时火冒三丈,就要上前理论,被周憨石一把拉住了。】
 周憨石(压低声音,对王三胖说):别冲动!他是侍郎,咱们惹不起。
 王三胖(气鼓鼓地说):班头,他凭什么说咱们是憨货?咱们这是在为皇上办事,又不是在偷懒!
 王振(听到了王三胖的话,转过头,眼神变得凶狠起来):怎么?我说错了?你们这群匠人,天生就是干粗活的命,非要逞能,接下这么重要的差事。我看你们还是趁早放弃,把活儿交给那些懂天文历法的官员来做,免得最后误了皇上的大事。
 孙书呆子(推了推眼镜,走上前,语气坚定地说):王侍郎,话不能这么说。匠人也有匠人的本事,我们虽然不懂什么天文历法,但我们有手艺,有耐心。这浑天仪的每一个零件,都是我们用血汗做出来的,每一个刻度,都经过了反复的校准,绝对不会出错。请侍郎大人放心,我们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
 王振(上下打量着孙书呆子,不屑地说):你一个小小的匠人,也敢跟本侍郎顶嘴?我告诉你们,要是三个月后,我再来督查,进度还这么慢,别怪我不客气!
 【说完,王振拂袖而去,留下身后一群怒气冲冲的匠人。】
 王三胖(啐了一口):什么东西!不就是个侍郎吗?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是咱们造不出浑天仪,他也脱不了干系!
 周憨石(叹了口气):好了,别发牢骚了。他是上官,咱们只能忍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解决齿轮转速的问题,把进度赶上来。书呆子,你赶紧计算,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尽管说。
 孙书呆子(点了点头):好!我现在就重新计算齿轮比例,把咬合间隙考虑进去。可能需要重新打造几个齿轮,三胖,到时候还得麻烦你去铸铜作坊一趟。
 王三胖(拍了拍胸脯):没问题!只要能解决问题,让俺跑多少趟都行!
 【众人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刚才的不快仿佛被他们抛到了脑后。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解决齿轮转速的问题,把浑天仪造好,让那些看不起匠人的官员们看看,他们宫束班的“憨货”,也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场景七 铸铜作坊 一月后
 【一个月后,孙书呆子终于计算出了正确的齿轮比例,重新绘制了齿轮图纸。王三胖拿着图纸,再次来到了铸铜作坊,要求铸铜匠人们按照新的图纸打造齿轮。】
 【铸铜作坊里,匠人们正在忙碌着。这次的齿轮比之前的更小、更精密,齿数也更多,铸造难度更大。铸铜匠头看着图纸,眉头紧锁。】
 铸铜匠头(对王三胖说):三胖兄弟,这齿轮也太精密了吧?齿宽只有三分,齿数却有一百二十个,铸造的时候稍微有点偏差,齿轮就咬合不上了。
 王三胖(着急地说):匠头,这可是关键的齿轮,要是造不好,浑天仪就转不起来。你再想想办法,一定得把它铸好。
 铸铜匠头(沉思片刻):也罢,俺们就再拼一把。这次咱们用失蜡法,把蜡模做得更精细,砂型也用最细的砂,浇铸的时候控制好铜水的温度和流速,应该能成。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王三胖和铸铜匠人们一起,日夜不停地忙碌着。他们先把蜡加热熔化,倒入精心制作的模具里,制成蜡模。然后用细砂混合着胶水,一层一层地包裹在蜡模外面,制成砂型。待砂型干燥后,再把砂型放入窑中烘烤,让里面的蜡模熔化流出,留下一个和齿轮一模一样的型腔。最后,将熔化的铜水缓缓倒入型腔中,等待冷却。】
 【这半个月里,王三胖吃住在铸铜作坊里,每天都守在窑边,观察着砂型的烘烤情况和铜水的温度。他生怕哪里出了差错,导致齿轮铸造失败。】
 【终于,到了浇铸后的第七天,砂型可以打开了。铸铜匠头小心翼翼地敲开砂型,一个光亮如新、精密无比的铜齿轮呈现在众人面前。齿轮上的齿排列得整整齐齐,大小均匀,齿宽和齿数都完全符合图纸的要求。】
 王三胖(激动得跳了起来,一把抱住铸铜匠头):成了!匠头,你太厉害了!终于成功了!
 铸铜匠头(擦了擦脸上的汗,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不容易啊,这是俺们铸铜作坊几十年来铸得最精密的一个齿轮了。你赶紧拿回去,看看能不能用。
 【王三胖小心翼翼地把齿轮包好,揣在怀里,一路狂奔回工坊。他恨不得立刻飞到兄弟们身边,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场景八 工部工坊 同日
 【工坊里,周憨石、李瘦杆和孙书呆子正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已经把浑天仪的其他部分都安装好了,就差这最后几个关键的齿轮。只要齿轮安装好,浑天仪就能转动起来,模拟天体的运行了。】
 【远远地,他们就看到王三胖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包裹。】
 周憨石(连忙迎上去):三胖,怎么样?齿轮铸好了吗?
 王三胖(点了点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把包裹递给周憨石):成……成了!你们看!
 【周憨石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的铜齿轮映入众人的眼帘。孙书呆子连忙拿起齿轮,放在手里掂量了一下,又用尺子量了量齿宽和齿数。】
 孙书呆子(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笑容):太好了!尺寸完全符合要求!齿宽三分,齿数一百二十个,一点都不差!
 李瘦杆(也凑了过来,仔细看着齿轮):这齿轮铸得真精致,齿面光滑,咬合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间隙。
 【周憨石点了点头,对众人说:“赶紧安装!咱们看看浑天仪能不能转起来!”】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孙书呆子指挥着,李瘦杆和王三胖小心翼翼地把齿轮安装到浑天仪的框架上,周憨石则在一旁,用扳手轻轻拧紧固定齿轮的螺栓。赵矮墩也闻讯赶了过来,站在一旁,紧张地看着。】
 【齿轮安装完毕,孙书呆子轻轻转动了一下浑天仪的手柄。只听“咔哒咔哒”的声响,齿轮开始咬合转动,带动着浑象缓缓地转了起来。浑象上刻着的星宿、日月,随着浑象的转动,仿佛在天空中缓缓移动,栩栩如生。】
 【众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紧紧盯着转动的浑象。孙书呆子拿出一个滴漏,开始计时。】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浑象在齿轮的带动下,平稳地转动着。一个时辰后,孙书呆子停止了计时,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情。】
 孙书呆子(大声喊):成了!转速完全正确!浑象转一圈正好是二十四小时,和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完全吻合!
 【众人顿时欢呼起来,王三胖激动得抱住了身边的赵矮墩,李瘦杆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周憨石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的皱纹仿佛都舒展开了。几个月的辛苦和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周憨石(看着转动的浑天仪,感慨地说):不容易啊,真是太不容易了。从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现在浑天仪能顺利转动,咱们宫束班的兄弟们,没白忙活。
 王三胖(笑着说):是啊!以后看谁还敢说咱们是憨货!咱们这憨货,也能造出这么厉害的浑天仪!
 【就在众人欢呼雀跃的时候,孙书呆子突然皱起了眉头,指着浑象上的星宿说:“不对,你们看,这星宿的位置好像有点偏差。”】
 【众人连忙凑过去,顺着孙书呆子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浑象上的北斗七星,位置确实和夜空中的实际位置有一点点偏差。】
 周憨石(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怎么会这样?转速是对的,刻度也没问题,怎么星宿位置会有偏差?
 孙书呆子(沉思片刻):我想起来了,浑天仪不仅要模拟天体的周日视运动,还要考虑天体的周年视运动。北斗七星的位置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咱们现在的浑象,只考虑了周日视运动,没有考虑周年视运动,所以才会出现偏差。
 李瘦杆(皱着眉头):那怎么办?难道还要重新调整?
 孙书呆子(点了点头):嗯。咱们需要在浑象的转轴上再增加一个齿轮组,用来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