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艺之神》最新章节。
小三先劈剑,十二接着旋剑,小五最后点剑,咱们看看能不能连成一段。”)
(三人点点头,各自站好位置。王小三深吸一口气,双手握剑,猛地向下劈去,剑刃破风,发出“咻”的一声。
接着,李十二手持剑,原地旋转,剑身在身前划出一道流畅的圆圈。最后,赵小五手腕一挑,剑刃准确地点在了木桩上的红点上。
虽然动作之间还有些衔接不畅,但总算是连成了一段。)
公孙大娘:(满意地点点头)不错,比我预想的好。
咱们再练几遍,把衔接的地方练得再顺一点。记住,剑器舞不是一个人的舞,是三个人的默契。
你们要听着彼此的呼吸,看着彼此的动作,就像一家人一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人再次站好位置,随着公孙大娘的口令,开始练舞。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剑刃反射出的光芒在院子里跳跃,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淌,却没人喊累。
海棠花的香气飘来,与剑的冷冽气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
第三幕:东市戏台的惊艳
时间:开元十七年,初夏,巳时
地点:长安城东市戏台,台下挤满了百姓,有挑着担子的商贩,有带着孩子的妇人,还有穿着长衫的文人。
戏台两侧挂着红色的绸布,上面写着“宫束班剑器舞”五个大字
(幕启时,台下一片喧闹。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文人摇着扇子,对身边的人说:“听说这宫束班是做木工活的,怎么还想起跳剑器舞了?
怕是连剑都握不稳吧。”旁边的妇人抱着孩子,笑着说:“不管怎么样,看看热闹也好,反正不要钱。”)
(戏台后,王小三、李十二和赵小五正紧张地整理着舞衣。
他们穿着银白色的紧身舞衣,腰间系着红色的绸带,头上戴着银色的头冠,上面插着一根红色的羽翎。
王小三攥着剑的手微微发抖,李十二不停地深呼吸,赵小五则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嘴里默念着动作要领。)
王小三:(声音有些发颤)师傅,台下这么多人,我……我有点怕。要是跳错了,人家该笑话咱们了。
李十二:(点点头)是啊师傅,我刚才在后台试了一下旋剑,差点把绸带甩出去。
赵小五:(抬头,眼神坚定)咱们不能怕。这十天咱们练了那么多次,师傅说过,只要咱们心在一起,就一定能跳好。
(公孙大娘走到三人身边,帮王小三理了理腰间的绸带,又帮李十二调整了头冠的位置,最后拍了拍赵小五的肩膀。)
公孙大娘:(声音温和却有力)别怕。
台下的百姓不是来看咱们出丑的,是来看剑器舞的。
咱们宫束班的剑器舞,不是教坊司的规矩舞,是咱们用汗水练出来的“活”舞。
你们只要把平时练的动作跳出来,把对剑的心意传出去,就够了。
记住,剑在你们手里,你们就是剑的主人。
(这时,戏台前的锣声响了起来,台下的喧闹声渐渐平息。公孙大娘看着三人,点了点头。)
公孙大娘:去吧,让长安的百姓看看,咱们宫束班的厉害。
(三人深吸一口气,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大步走上戏台。
台下的百姓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们身上。)
(王小三站在戏台左侧,李十二站在中间,赵小五站在右侧。
他们手持剑,剑尖朝下,身体微微前倾,等待着音乐响起。
很快,鼓声和笛声传来,节奏明快,却又带着一丝刚劲。)
(王小三率先动了。他双手握剑,猛地向上扬起,剑刃划破空气,发出“咻”的一声。
接着,他双脚分开,身体下蹲,剑身从身前划过,
做出“劈剑”的动作,动作刚劲有力,台下的百姓顿时发出一阵惊叹。)
(随后,李十二开始旋剑。
他双脚轻轻点地,原地旋转起来,速度越来越快,剑身在身前划出一道道银色的弧线,
腰间的红色绸带随风飘动,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台下的百姓看得目瞪口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伸长了脖子往台上看。)
(最后,赵小五开始点剑。
他眼神专注,手腕轻轻一挑,剑刃准确地点在戏台中央的木桩上,
每点一下,木桩上就留下一个清晰的剑痕。
他的动作精准而优雅,就像在用剑描绘一幅画。台下的百姓纷纷鼓掌,掌声雷动。)
(三人的动作越来越默契,王小三的劈剑刚劲有力,
李十二的旋剑灵动飘逸,
赵小五的点剑精准优雅。
他们的呼吸一致,动作连贯,剑刃反射出的光芒在戏台上跳跃,
与红色的绸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音乐渐渐推向高潮,三人同时做出“剑指苍穹”的动作。
王小三的剑笔直向上,
李十二的剑在头顶旋转,
赵小五的剑指向天空,剑尖微微颤抖,仿佛要刺破云霄。
台下的百姓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
那个穿着青色长衫的文人也停下了摇扇的手,眼里满是惊叹,
嘴里喃喃自语:“没想到,宫束班的剑器舞竟然这么厉害……”)
(音乐结束,三人收回剑,躬身行礼。
台下的百姓纷纷站起来,鼓掌欢呼,有的人甚至扔上了铜钱和水果。
王小三、李十二和赵小五站起身,看着台下欢呼的百姓,眼里满是激动的泪水。)
(戏台后,公孙大娘看着台上的三人,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她知道,宫束班的剑器舞,已经在长安百姓的心里留下了印记。)
第四幕:千年后的回响
时间:唐肃宗至德二年,深秋,申时
地点:成都草堂,杜甫坐在窗前,手里拿着一支笔,
桌上放着一张纸,纸上写着“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几个字
(幕启时,窗外的枫叶正红,秋风拂过,落叶飘落在窗前。
杜甫看着窗外的景色,思绪却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长安。
那时,他还是个少年,在东市的戏台上,看到了宫束班的剑器舞。)
杜甫:(喃喃自语)还记得开元十七年的那个初夏,
东市的戏台上,公孙大娘带着三个弟子跳剑器舞。
那剑舞得,真是“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啊。
没想到,如今却已是乱世,长安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他拿起笔,蘸了蘸墨,开始在纸上写字。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了苍劲有力的字迹。)
杜甫:“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想起了当年公孙大娘的模样。
她手持剑,身姿挺拔,眼神坚定,就像一朵在寒风中绽放的梅花。
而那三个弟子,虽然一开始有些笨拙,却凭着一股韧劲,把剑器舞跳得活灵活现。)
杜甫:(继续写道)“爧爧如列星,赫赫似朝阳。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他想起了后来的日子,
宫束班的剑器舞在长安名声大噪,许多人都来拜师学艺。
公孙大娘去世后,她的弟子们继续传承着剑器舞,把它带到了全国各地。
甚至到了北宋,教坊司还编排了《剑器队舞》,沿用了宫束班剑器舞的动作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