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艺之神》最新章节。
(三人虽然心里发慌,但也只能按照李二柱的办法做。钱小眼找来一块厚实的木板,锯成合适的形状,夹在歪柱子中间,用铁钉子密密麻麻地钉牢。孙老木调了腻子,仔细地抹在柱子上,李二柱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时不时提醒工匠们小心点)
第五幕:大功告成
时间:唐天宝三年,春,辰时
地点:朝元阁前广场
人物:
- 唐玄宗(身着龙袍,五十多岁,面色红润,眼神威严)
- 赵大锤
- 钱小眼
- 孙老木
- 李二柱
- 高力士
- 文武百官
(朝元阁前广场上,旌旗招展,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唐玄宗站在阁前,仰望着这座宏伟的楼阁。朝元阁三层重檐,飞檐翘角,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阁前的台阶上铺着红地毯,显得格外庄重)
唐玄宗:(满意地点了点头,对高力士说)这朝元阁建得不错,宫束班果然有两下子。走,咱们进去看看。
(众人跟着唐玄宗走进阁内,阁内供奉着玄元皇帝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周围摆放着各种祭祀用品。唐玄宗走到雕像前,焚香祭拜,然后转身查看阁内的装饰)
高力士:(凑到唐玄宗身边,小声说道)陛下,上次那根歪柱子已经换了,您看这柱子多直。
唐玄宗:(看了看柱子,又摸了摸柱子的表面,点了点头)不错,做工挺精细。赵大锤,你们宫束班辛苦了,说说看,建这朝元阁,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赵大锤:(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回陛下,建阁的时候,运料、夯土都遇到了不少困难,多亏了兄弟们出谋划策,还有二柱这小子,想出了不少好点子,才按时完工。
唐玄宗:(看向李二柱,笑了笑)哦?这小徒弟还挺机灵。你叫李二柱是吧?说说看,你都想出了什么好点子?
李二柱:(紧张地跪在地上,结结巴巴地说)回……回陛下,我就是……就是想到用粟米代替糯米夯土,还有……还有用木轱辘运青石……
唐玄宗:(哈哈大笑)好小子,脑子挺灵活!虽然都是些“憨办法”,但管用就行。高力士,传朕旨意,赏宫束班黄金百两,赵大锤升为将作监丞,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各赏绸缎十匹,家眷全部脱奴籍!
赵大锤:(激动得热泪盈眶,带着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连连磕头)谢陛下恩典!谢陛下恩典!
(唐玄宗又在阁内转了一圈,对朝元阁的建造十分满意,随后带着文武百官离去。广场上,赵大锤、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站在一起,看着朝元阁,脸上满是自豪)
钱小眼:(拍了拍李二柱的肩膀)没想到你这小子的歪点子,还真帮了咱们大忙。以后可得多琢磨些好点子,咱们宫束班还得建更多的好房子!
孙老木:(笑着说)是啊,这朝元阁可是咱们一辈子的心血。以后谁再说咱们宫束班是“憨货”,咱们就带他来看看这朝元阁!
赵大锤:(看着朝元阁,大声说道)走,咱们去喝一杯!庆祝咱们大功告成!
第六幕:阁内风波
时间:唐天宝三年,春,未时
地点:朝元阁二层回廊及一层供奉殿
人物:
- 赵大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钱小眼
- 孙老木
- 李二柱
- 陈画师(宫廷画师,四十岁,身着青衫,手持画笔,性格挑剔)
- 周道士(负责阁内道教法器摆放,五十多岁,道袍整洁,神情严肃)
(朝元阁外的喧嚣刚散,阁内却再起波澜。陈画师正对着二层回廊的梁柱皱眉,周道士则在一层供奉殿里来回踱步,手里拿着一串念珠)
陈画师:(用画笔杆敲了敲梁柱上的彩绘)钱小眼,你看看这颜料!丹砂掺得太少,颜色发灰,玄元皇帝画像旁的祥云都没了仙气。还有这线条,歪歪扭扭,哪有皇家建筑的规整?
钱小眼:(凑过去摸了摸彩绘,脸上堆着笑)陈画师,这丹砂是宫里按数发的,实在不够用。再说工匠们都是干粗活的,彩绘不是咱们的强项,您多担待。
周道士:(从一层快步上来,手里举着一个铜制香炉)赵班头,这香炉摆放的位置不对!按照道教规制,得放在玄元皇帝雕像正前方三尺处,可现在偏了半尺,灵气都聚不起来了!
赵大锤:(刚喝了口酒,被这话呛得咳嗽)周道长,这香炉三百多斤重,刚搬上去没多久,再挪太费劲了。再说差半尺也不影响祭祀吧?
孙老木:(拄着拐棍走过来,指了指香炉底部)道长,这香炉底下的青石是固定死的,要是挪动,得把青石撬开,再重新夯土。现在阁刚建好,动地基怕是不妥。
李二柱:(突然凑到周道士身边,小声说)道长,我有个法子!咱们在香炉底下垫几块薄石板,慢慢把它挪到正位,石板颜色和地面差不多,别人看不出来。
周道士:(眼睛一瞪)胡闹!法器摆放岂能如此随意?这是对玄元皇帝的不敬!
陈画师:(突然放下画笔,叹了口气)行了行了,别吵了。钱小眼,你去取些朱砂来,我教工匠们补色;赵班头,你们赶紧把香炉挪正,不然陛下下次来祭祀,发现差错,咱们都得受罚。
赵大锤:(咬了咬牙)行!钱小眼,你跟陈画师补彩绘;孙老木,你带些人撬青石;二柱,你去搬薄石板!今天必须把这些活干完!
(众人立刻忙活起来。钱小眼跟着陈画师调朱砂,工匠们拿着刷子小心翼翼地补色;孙老木指挥着工匠们用撬棍慢慢撬开香炉下的青石;李二柱抱着薄石板跑前跑后,时不时给工匠们递水)
第七幕:意外频发
时间:唐天宝三年,夏,午时
地点:朝元阁屋顶及阁后山坡
人物:
- 赵大锤
- 钱小眼
- 孙老木
- 李二柱
- 王铁匠
- 张石匠
- 几名工匠
(夏日的太阳毒辣,朝元阁屋顶上,几名工匠正在检修琉璃瓦。突然,一阵狂风刮过,屋顶东侧的几片琉璃瓦被吹落,砸在阁后的山坡上摔得粉碎)
工匠:(趴在屋顶边缘,大声喊道)赵班头,瓦掉了!还摔碎了好几片!
赵大锤:(连忙跑到阁后,看着地上的碎瓦,眉头紧锁)这可怎么办?宫里送来的琉璃瓦就剩十片了,要是再掉几片,根本不够补的。
钱小眼:(从屋顶爬下来,拍了拍身上的灰)这屋顶的瓦铺得太松了,得用糯米汁把瓦缝粘住。可现在糯米还是不够,总不能再用粟米吧?
孙老木:(蹲在碎瓦旁,捡起一片看了看)这琉璃瓦质地坚硬,要是能把碎瓦拼起来,用石灰浆粘住,说不定能凑合用。只是颜色可能会有点不一样。
王铁匠:(扛着一把大锤走过来)我看不行,碎瓦粘起来不结实,下次刮风还得掉。不如我用铁条做几个钩子,把瓦固定在屋顶的木梁上,这样就不容易掉了。
李二柱:(眼睛一亮)王铁匠,你这法子好!不过铁钩子得做得小一点,别露在外面影响美观。还有,咱们可以在瓦缝里塞些干草,再抹上石灰浆,这样既能挡雨,又能固定瓦片。
赵大锤:(点了点头)就按你们说的办!王铁匠,你赶紧打铁钩子;张石匠,你去和石灰浆;钱小眼,你带工匠们把碎瓦尽量拼起来,能补多少补多少;二柱,你去割些干草来!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王铁匠在工棚里叮叮当当地打铁钩子,张石匠和着石灰浆,钱小眼带着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拼碎瓦,李二柱扛着一把镰刀去山坡上割干草。没过多久,铁钩子打好了,工匠们爬上屋顶,用铁钩子把瓦固定好,再在瓦缝里塞干草、抹石灰浆)
张石匠:(站在地面上,抬头看着屋顶)这样应该没问题了,下次刮风肯定掉不了。
赵大锤:(松了口气)但愿如此。咱们得赶紧把剩下的活干完,可别再出什么岔子了。
第八幕:岁月留痕
时间:唐天宝十年,秋,巳时
地点:朝元阁前广场及阁内
人物:
- 赵大锤(已近四十岁,头发有些花白,嗓门依旧洪亮)
- 钱小眼(三十多岁,手上多了几道伤疤,眼神更沉稳了)
- 孙老木(六十多岁,背更驼了,手里拄着一根新的拐棍)
- 李二柱(二十多岁,长成了壮实的小伙子,成为了宫束班的骨干)
- 一名年轻工匠(宫束班新学徒,十五六岁,眼神好奇)
(十年过去,朝元阁依旧矗立在骊山西绣岭上。赵大锤带着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回到朝元阁检修,年轻工匠跟在一旁,不停地问东问西)
年轻工匠:(指着朝元阁的屋顶,好奇地问)赵班头,这阁都建了十年了,屋顶的瓦怎么还这么新?我听别人说,一般的房子屋顶瓦几年就得换一次。
赵大锤:(笑着说)这都是你钱师傅和王铁匠的功劳。当年用铁钩子固定瓦片,还在瓦缝里塞了干草、抹了石灰浆,风吹雨打都不怕。
钱小眼:(拍了拍年轻工匠的肩膀)小子,建房子不仅要靠力气,还得动脑子。当年建这阁,咱们可是用了不少“憨办法”,可就是这些办法,让这阁站了十年。
孙老木:(走进阁内,摸了摸当年那根被修补过的柱子,感慨地说)这柱子当年可是让咱们捏了把汗,现在看来,用木板夹着、刷上油漆,还挺结实。
李二柱:(指着柱子上的彩绘,对年轻工匠说)你看这彩绘,当年陈画师教咱们补的色,现在还鲜艳着呢。建房子就像过日子,得用心维护,才能长久。
(几人走到阁前广场,看着朝元阁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远处,几名游客正在欣赏阁的宏伟,时不时发出赞叹声)
赵大锤:(看着朝元阁,大声说道)想当年,咱们这班“憨货”,在山上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可现在看到这阁还好好的,值了!
钱小眼:(笑着说)是啊,以后咱们宫束班再建房子,就把建朝元阁的经验传下去,让更多的好房子立起来!
孙老木:(点了点头)岁月不饶人,可这房子能留住岁月。咱们老了,可这朝元阁还能站几十年、几百年,让后人知道咱们宫束班的手艺!
李二柱:(对年轻工匠说)小子,以后你也要好好学手艺,咱们宫束班的名声,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传下去了!
(年轻工匠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朝元阁。赵大锤、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站在一起,望着这座用汗水和智慧建成的楼阁,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朝元阁的飞檐翘角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