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非遗纪元:我的非遗传承帝国》最新章节。
“磐石计划”推行至第三个月末,一种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如同初春解冻的溪流,开始在“非遗纪元”的内部静静流淌。曾经因严厉整顿和外部质疑而笼罩在公司上空的低压云层,似乎被一股由内而生的暖风吹散,露出了更为澄澈、明亮的天空。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最普通的日常工作中。
曾经在茶水间、吸烟区弥漫的抱怨与不安,逐渐被关于业务、关于创新、关于如何更好践行价值观的务实讨论所取代。那些选择留下的员工,在经过最初的震荡与观望后,仿佛完成了一次集体的心理淬炼。离开的是沙土,留下的是真金。他们不再仅仅将这份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是更多地认同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与商业探索的价值。
“内部创业计划”点燃的激情仍在持续发酵,几个立项团队如火如荼地推进着各自的项目,他们的活力也感染着周围的同事。即使没有参与创业计划的员工,也因为在“非遗学堂”的进修、因为对“标准技法库”的深入钻研、或是因为在价值观考核中获得肯定,而找到了新的职业成长路径和内在驱动力。
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氛围悄然形成。大家的目标空前统一: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更健康、更强大地走下去,去实现那个共同描绘的、关于非遗未来的宏伟蓝图。
而最能体现这种新凝聚力的,无疑是“铁三角”关系的修复与升华。
这天下午,林砚、周锐、沈砚心三人在新总部大楼顶层的露天咖啡区,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工作复盘。夕阳的余晖将城市的天际线染成温暖的橙红色,微风拂面,带着初夏的暖意。
没有正式的议程,没有针锋相对的辩论,三人各自端着一杯咖啡,气氛是许久未有的松弛与融洽。
周锐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自嘲,更多的是释然:“回想三个月前,我们三个在这栋楼里吵得面红耳赤,我坚持‘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解决’,现在想想,真是差点把公司带到沟里去了。”他看向林砚,真诚地说:“林砚,当时你的决断,是对的。刮骨疗毒,虽然痛,但值得。”
林砚微微一笑,摇了摇头:“不,周锐,你那句话也没全错。只是我们当时对‘发展’的理解都太片面了。现在我才明白,健康的发展,本身就包含了阶段性的内省、调整和夯实根基。你这两个月在‘增效’上取得的成果,证明了在正确的方向上,效率提升的空间有多大。没有你扎紧的钱袋子和管理篱笆,我们也不敢放开手脚去搞‘提质’和文化建设。”
沈砚心轻轻搅动着咖啡,接口道:“是啊,没有周锐优化供应链,把那些劣质材料的口子堵死,我的‘标准技法库’推行起来阻力会大得多,传承人的利益也无法得到根本保障。”她顿了顿,看向周锐,眼神清澈,“而且,你设计的那个智能排课系统,确实让讲师们的资源分配更合理了,他们能有更多精力去钻研教学和个人创作,这对‘个性化’鼓励机制是极大的支持。”
周锐有些意外地看了沈砚心一眼,似乎没料到她会主动肯定自己负责领域的工作。他笑了笑,也坦诚道:“砚心,你那套‘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组合拳,也给我上了一课。我以前总觉得文化人太理想化,但现在看到讲师们被激发出的创造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用户粘性和口碑提升,我才意识到,文化内核带来的软实力,才是我们最坚固的护城河。你守住的,是我们的魂。”
三人相视一笑,过往的争执与裂痕,在这坦诚的交流与相互认可中,悄然弥合,并淬炼出更为坚韧的联结。他们不再是各自为政的“梦想家”、“现实派”和“守夜人”,而是在共同经历风暴、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彼此角色的不可或缺,形成了一个更为稳固、互补的决策核心。
林砚感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谐与力量,心中感慨万千。她看着两位伙伴,郑重地说:“经过这次‘磐石计划’,我们每个人都成长了,我们的团队也经历了一次涅盘。现在,我们的根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稳固——教学品质有了保障,运营效率显着提升,文化价值观深入人心,内部创新活力被激发。更重要的是,我们三个人,终于真正拧成了一股绳。”
周锐点头,目光投向远方鳞次栉比的楼宇,语气恢复了以往的锐气,却多了几分沉稳:“是啊,根基打好了,是时候重新出发了。我现在对接下来要面对的挑战,无论是深耕国内市场,还是你提到的那个‘天工集’,都更有底气了。”
沈砚心也轻轻颔首,她的眼神依旧沉静,却多了一份以前少有的、对未来的主动关切:“我这边会继续夯实教学和传承体系,确保无论我们走多远,飞多高,根,始终扎在泥土里。”
夕阳缓缓沉入地平线,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繁星落地。顶层的露台上,三位创始人并肩而立,望着脚下这片被他们亲手改变的商业与文化图景。
过去的三个月,是一场艰苦的跋涉,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他们清除了腐肉,接续了断骨,重塑了气血。阵痛已然过去,留下的,是一个剔除了浮华与虚胖、肌体更为强健、精神更为凝聚的“非遗纪元”。
新的凝聚力,如同一种无形的能量场,将每一个留下的人、每一个正确的选择、每一份向上的努力,紧密地吸附在一起,指向同一个方向。
他们知道,下一段征程,即将开始。而这一次,他们将携手同行,步伐坚定。
第264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