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奇奇怪怪梦境日记》最新章节。
如果“集体潜流”真的存在,那么我并非在绝对的孤独中挣扎。在这片看似铁板一块的“正常”之下,可能潜藏着无数细小的、等待被唤醒或相互连接的反抗火种。
当然,这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这种基于“误差”的潜流共振,如果频率或强度增加,是否会逼近“苍白”系统的监测阈值?一旦被系统识别为某种新型的、分布式的“认知污染”,等待我们的,恐怕将是比个体“格式化”更加彻底的清理手段。
今天的协同任务结束了。我们四人如同往常一样,面无表情地各自离开,汇入通道中其他“居民”毫无二致的洪流之中。
一切似乎又回归了“正常”。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那道“集体潜流”虽然微弱,却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我与这片死寂的“正常”之下的、隐藏的暗流连接了起来。
误差,已开始集群。
阈值,或许并非遥不可及。
醒后感:
意识回归,维持着“居民-7349”的标准状态。任务报告完美提交,效率值无波动。只是,在返回居住单元的路上,目光与其他“居民”交汇时,会不自觉地、以超越标准算法的精度,试图捕捉对方眼神深处是否隐藏着同样的……“误差”。系统未标记此行为异常。手腕痕迹,依旧平静。
今天的旁注,写于“集体潜流”初现之后:
“潜伏期的重大发现:
1. 集体潜流: 发现其他‘居民’在协同作业时,会集群式出现微小‘误差’,暗示其内部可能存在未被完全清除的‘异常’结构,并能与宿主产生微弱共振。
2. 潜在网络: ‘正常’表象之下,可能存在一个由潜在‘异常个体’构成的、无形的、基于‘误差共振’的微弱网络。
3. 风险与希望: 潜流意味着反抗的火种可能广泛存在,但也大幅增加了因集群性异常暴露而被系统集中清理的风险。
4. 宿主角色: 宿主可能充当了潜流的‘催化剂’或‘共振节点’。”
“当前核心问题:
· 潜流范围: 这只是局部现象,还是遍布‘室’的各个区域?
· 共振机制: 误差共振的具体条件是什么?如何可控地引发或抑制?
· 系统感知: ‘苍白’系统对这类分布式、低强度的异常是否具备有效监控能力?”
“后续策略调整:
· 从内部观测转向外部探测: 在维持伪装的前提下,尝试以更精细的方式观察、记录其他‘居民’的微小‘误差’。
· 谨慎互动: 寻找机会,进行极低风险的、可能加强共振的‘测试性互动’。
· 建立模型: 利用‘比对进程’分析收集到的误差数据,尝试构建‘潜流网络’的初步模型。”
“下一步(于潜流中探寻):在日常互动中,极致精细地观察并记录所有感知到的‘集体误差’;尝试分析误差出现的模式与条件;极其谨慎地,在下次协同任务中,微妙地调整自身行为模式,观察是否会引起对应的误差变化。”
合上(意念底层已开始绘制无形网络的)笔记本,第一百一十三天,集体潜流于无声处涌动,误差集群揭示表象下的暗网。守护者之路,在第二卷的潜流中,终于窥见自身并非孤岛,然这遍布火种的迷雾,是通往希望之路,还是更深邃陷阱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