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1968年12月10日上午9点30分,东京都府中市的街道上细雨蒙蒙。一辆深蓝色的日产运钞车缓缓行驶在荣町学苑路上,车内装载着东芝公司4523名员工的年终奖——总额高达2亿9430万7500日元的现金,这在当时相当于人民币1.5亿元,购买力更是相当于现在的30亿日元。对于这些员工来说,这笔钱意味着一个温暖的新年;而对于日本信托银行国分寺支行的4名工作人员而言,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运钞任务。
然而,当运钞车经过府中监狱附近时,意外发生了。一名骑着白色摩托车的"警察"突然超车,示意运钞车靠边停车。运钞车司机摇下车窗,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警察"略显慌张地说:"你们经理家被放了炸弹,刚接到通知,这辆车也有问题,要检查一下。"
四名工作人员对此毫不怀疑,因为他们知道四天前经理确实收到过一封恐吓信。于是他们下了车,让这位"警察"检查车辆。突然,车底冒出大量烟雾,"警察"惊慌地大喊:"要爆炸了,快跑啊!"四名工作人员慌忙逃开,而这位"警察"却跳上运钞车,迅速驾车离开。
起初,四名工作人员还对这位"警察"的勇敢行为赞叹不已,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不对劲——运钞车已经开走,但刚才停车的地方仍然冒着烟。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近查看,才发现那根本不是炸弹,只是一个发烟筒。留在现场的摩托车也不是警方常用的本田牌,而是一辆被漆成白色的雅马哈牌摩托车。
这就是震惊日本的"三亿日元抢劫案"。此案因涉案金额巨大、作案手法精妙而成为日本历史上最着名的悬案之一。日本警方投入17万警力,耗时20年,花费9亿日元(是涉案金额的3倍),最终仍未能破案。这起案件至今仍被视为"完美犯罪"的典范,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和小说,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
一、迷雾前奏:恐吓信与预警
1.1 神秘的恐吓信
故事要从1968年12月6日说起。这天,日本信托银行国分寺支行经理收到一封奇怪的信件。信的内容一半是手写,一半是从杂志上剪下来拼凑而成的。信中要求经理派一名女职员在第二天(12月7日)下午5点前,携带300万日元到指定地点,否则就炸毁经理的家。
经理立即报警,警方迅速制定了抓捕计划。他们在指定地点布置了50名警力,准备在匪徒取钱时将其抓获。然而,约定时间过去了,匪徒却没有出现。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犯罪活动也日益增多。银行收到恐吓信的情况并不罕见,但大多数都是虚张声势,没有实际行动。因此,人们对这封恐吓信并未特别在意。
然而,四天后发生的事情,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1.2 运钞车的致命之旅
12月10日,这一天是东芝公司府中工厂发放年终奖的日子。尽管天空下着雨,但工人们的心情却格外愉快。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犯罪正在悄然逼近。
上午9点30分,国分寺支行的四名工作人员将装有巨款的三个保险箱搬上一辆日产塞德里克轿车(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运钞车),然后出发前往东芝公司。
这辆车的行驶路线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避开了繁华区域,选择了较为僻静的府中监狱附近的荣町学苑路。然而,正是在这条看似安全的路上,运钞车遭遇了那位"警察"的拦截。
当运钞车被拦截时,四名工作人员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他们对"警察"的话深信不疑,因为四天前确实有人给他们寄来恐吓信。他们按照"警察"的指示下车,让其检查车辆,结果眼睁睁地看着"警察"将装有三亿日元的运钞车开走。
这四名工作人员后来回忆,当时雨下得很大,视线不好,他们远远看去,那辆摩托车确实很像警车。直到"警察"驾车离开后,他们才发现摩托车的颜色虽然是白色,但品牌不是本田而是雅马哈,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了。
二、天罗地网:警方的全面调查
2.1 迅速反应与全城封锁
接到报案后,警方迅速展开行动。上午9点50分,距离案发仅20分钟,整个东京都(除伊豆小笠原群岛外)全部进入紧急状态,开始全方位搜捕犯人。
当时正值年底特别警戒期,警力已经分散布置在市内各个重要场所。这一部署原本是为了应对年底可能出现的犯罪高峰,没想到正好派上用场。警方在全市各个路口设置关卡,对过往车辆进行严格检查。他们自信满满,认为在如此严密的部署下,嫌犯根本无法逃脱。
然而,经过一天一夜的全面搜查,警方却一无所获。那辆运钞车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没有出现在任何一个路口。
12月11日,警方不得不调整策略,将重点放在劫车现场附近。他们在现场进行了详细勘查,发现了大量证据,包括:
1. 一辆被漆成白色的雅马哈摩托车(原车身为蓝色)
2. 一个自制发烟筒
3. 一个警用扩音喇叭(经鉴定是被盗物品)
4. 一顶留有汗渍的鸭舌帽(被认为是嫌犯遗留的物品)
此外,警方还发现了一些被认为是嫌犯留下的误导性物品,如杂志和报纸。
2.2 大规模搜索与重要发现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陆续有了一些重要发现。
12月11日,警方在国分寺市西元町武藏国分寺迹的橡树林中找到了被遗弃的运钞车。据附近居民反映,案发前曾看到一辆深红色卡罗拉轿车停在那里。警方由此推断,嫌犯早已策划好了逃跑路线,在这里预先安排了换乘车辆,得手后立即将运钞车开到这里,拿走保险箱,换乘卡罗拉逃跑。
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什么警方在全城封锁的情况下未能找到运钞车——嫌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换车过程。
随后,警方在附近一所高中的空地上发现了一辆绿色丰田卡罗拉轿车,经调查这是一辆被盗车辆。同时,还发现了一件深蓝色雨衣,雨衣上有熨烫过的痕迹,而生产这件雨衣的厂商在10年前就已经倒闭。
更重要的发现是在附近一个小区的停车场里。警方找到了目击者提到的那辆深红色卡罗拉轿车,车上有三个用于存放现金的铁箱子,但里面已经空无一物。
此外,警方还在这个停车场发现了另外三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经查询这些车辆全部都是被盗车辆。这些车辆都被布盖着,而布的打结方式各不相同,这让警方怀疑这是一起有组织的团伙作案。
在其中一辆车里,警方还发现了一个女性耳环,这让他们怀疑团伙中可能有女性成员。
2.3 物证分析与线索追踪
警方在现场共收集到120多件证物。这些证物包括:
1. 发烟筒外层包裹的两本杂志:《电波科学》和《近代电影》
2. 一个四毫米的报纸残片,上面有"品"字的右下角(经鉴定属于日本产经新闻)
3. 那顶鸭舌帽(可惜被多名警察轮流试戴,导致上面的汗渍混合了多个人的汗液,失去了作为关键证据的价值)
警方还对恐吓信上的邮票进行了分析,发现嫌犯是用唾液粘上去的,通过科学分析,推断出嫌犯的血型为B型。
此外,警方还根据四名工作人员的描述,绘制出了嫌犯的画像。嫌犯被描述为:年龄在30-40岁之间,身高约165厘米,体型中等,留着短发,面容普通但眼神锐利。
三、迷雾重重:案件的诸多谜团
3.1 完美犯罪的诸多疑点
三亿日元抢劫案之所以被称为"完美犯罪",是因为案件中存在诸多令人费解的疑点:
1. 精准的时间选择:嫌犯选择在东芝公司发放年终奖的日子作案,且目标明确指向日本信托银行国分寺支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支行正是四天前收到恐吓信的那家银行。这仅仅是巧合吗?
2. 专业的作案手法:嫌犯假扮警察的方式非常专业,不仅穿着警服,还骑着改装成白色的摩托车(日本警察的摩托车都是白色的)。他对运钞车司机说的话也很有说服力,让四名经验丰富的银行工作人员完全没有怀疑。
3. 巧妙的烟雾弹:嫌犯使用的发烟筒设计巧妙,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烟雾,迫使运钞人员撤离,同时给自己争取足够的时间逃离现场。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发烟筒第一次没有点燃,后来嫌犯是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将它点燃的。这种方法只有嫌犯和警方知道,成为了辨别真假供词的重要依据。
4. 精心策划的逃跑路线:嫌犯预先在多个地点准备了被盗车辆,用于中途换车。整个逃跑路线设计得非常巧妙,使得警方在全城封锁的情况下也未能找到他的踪迹。
5. 神秘的被盗现金:警方公布了被盗的2000张500日元钞票的号码,但至今没有一张被使用过。这些钱到底去了哪里?是嫌犯害怕暴露而不敢使用,还是有其他原因?
3.2 鸭舌帽与血型之谜
在所有证物中,那顶鸭舌帽原本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证据之一。然而,由于办案警察的疏忽,他们在取证过程中轮流试戴这顶帽子,导致帽子上的汗渍混合了多个人的汗液,使得通过汗渍分析嫌犯DNA的可能性化为泡影。
尽管如此,警方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了一些信息。他们从恐吓信上的邮票唾液中分析出嫌犯的血型为B型。
这一发现后来成为排除某些嫌疑人的重要依据。例如,一名被警方高度怀疑的19岁少年,虽然各方面特征都与嫌犯相符,但由于他的血型是A型,最终被排除嫌疑。
3.3 换车与伪装的精妙之处
嫌犯在作案过程中使用的换车策略非常精妙。他不仅预先准备了多辆被盗车辆,还精心设计了换车路线,使得警方的全城封锁计划完全落空。
最令人称奇的是,嫌犯将一辆蓝色的雅马哈摩托车漆成白色,使其看起来像警用摩托车。这种伪装非常成功,以至于四名运钞人员在近距离观察时都没有发现破绽。
此外,嫌犯还在现场留下了一些误导性的证据,如杂志和报纸,这些东西后来被证明是从不同地方收集来的,目的是扰乱警方的调查方向。
四、嫌疑人的追踪:谁是真凶?
4.1 重点嫌疑人的浮出水面
在调查过程中,警方锁定了多名嫌疑人,其中最受关注的有以下几位:
1. 19岁少年S:这位少年是当地一个暴走族的小头目,父亲是一名骑摩托车的警察,因此他对警用摩托车非常了解。他偷车的方法和现场发现的被盗车辆上的痕迹吻合,而且他非常熟悉当地地形,能熟练驾驶汽车和摩托车。事发前他还说过要抢劫运钞车的话。然而,他的血型是A型,与恐吓信上的唾液血型不符,笔迹也与恐吓信上的字迹不同。更奇怪的是,他在案发5天后在家中服用氰化钾自杀。
2. 25岁司机Z:他的长相与画像中的人物基本吻合,血型为B型,说话语气、写信方式以及笔迹和恐吓信非常相似。警方迅速将他逮捕,并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破案。然而,一家公司出具证明,证实案发当天他正在公司参加面试,有确凿的不在场证明。尽管最终被释放,但他的生活已经彻底被毁,找不到工作,家庭破裂,最终于2008年自杀。
3. "狐目男":在案发前后,有人在现场附近看到过一个长相奇特的男子,眼睛像狐狸一样细长。警方根据目击者描述绘制了画像,但始终未能确认他的身份。有人认为他可能是犯罪团伙的成员之一。
4.2 警方的大规模排查
为了找到真凶,日本警方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警力和资源。整个调查过程持续了20年,投入警力达17万人次,调查了11万多名嫌疑人,花费高达9.9亿日元(是涉案金额的3倍多)。
警方的调查范围非常广泛,包括:
1. 对所有可能与案件有关的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包括银行员工、东芝公司员工、附近居民等。
2. 对所有已知的犯罪团伙和有犯罪记录的人员进行排查,特别是那些有冒充警察或抢劫银行前科的人。
3. 对所有被盗车辆的来源进行追踪,试图找到嫌犯的联系网络。
4. 对案发前后在现场附近出现的可疑人员进行调查,特别是那些有能力策划如此复杂犯罪的人。
尽管警方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嫌犯留下的证据大多是被大量复制的廉价商品,而且很可能是故意留下的误导性线索,调查进展非常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