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屋【m.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六、物证锁定真凶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警方收集到了大量关键证据,这些证据最终成为了指认凶手的铁证:
 1. 血迹与DNA证据:现场发现的两根木棍上的血迹和尼古拉的发丝,经过化验与两名受害者的DNA匹配。
 2. 鞋印证据:警方在现场附近发现了鞋印,与彭信义所穿的九号球鞋完全吻合。
 3. 精液证据:在尼古拉的体内发现了精液,经过化验与彭信义、谭士欢、赵伟文的DNA匹配。
 4. 受害者财物:彭信义脚上穿的球鞋被证实是肯尼思的物品,这也是他在渡轮上向友人炫耀时提到的"鬼仔"的球鞋。
 5. 供词证据:在警方的审讯下,五名嫌疑人先后供认了犯罪事实,他们的供词相互印证,详细描述了犯罪的全过程。
 6. 作案工具:作案用的木棍被确认为凶器,上面留有凶手的指纹和受害者的血迹。
 这些证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五名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尤其是彭信义脚上穿的受害者的球鞋,成为了案件侦破的关键转折点。
 七、从死刑到终身监禁
 1987年,宝马山双尸案在香港法院开庭审理。这起案件因其残忍程度和受害者的外籍身份,在香港社会引起了极大关注。
 法庭上,三名成年被告彭信义、谭士欢和赵伟文被指控犯有谋杀罪。两名未成年被告张有恒和尹三龙同样被指控谋杀罪。
 经过详细审理,法庭认定五名被告谋杀罪名成立。根据当时香港的法律,谋杀罪的最高刑罚是死刑。因此,法官判处三名成年被告彭信义、谭士欢和赵伟文死刑,而两名未成年被告张有恒和尹三龙则根据《刑事诉讼条例》第七十条的规定,被判处"等候英女皇发落"。
 所谓"等候英女皇发落",是当时香港法律针对未成年重犯的一种特殊判决。由于法官在法律上不能判青少年重犯死刑,所以他们被判为成年之后等候英女皇判决,这实际上意味着他们将面临不确定的长期监禁。
 然而,在1992年,港督与行政局按照惯例赦免了三名成年被告的死刑,改判为终身监禁。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许多人认为这起案件的残忍程度应该让凶手付出生命的代价。
 1993年4月,香港立法局修改法例,废除死刑,任何年龄的人只要谋杀罪名成立,就一律被判终身监禁。这一法律变化,彻底改变了香港的刑罚体系。
 八、从"等候英女皇"到"等候董建华"
 随着香港回归的临近,"等候英女皇发落"的判决方式面临着法律上的挑战。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夕,尹三龙和张有恒等"等候英女皇发落"的犯人仍未知道自己的刑期,他们的前途变得未明。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等候英女皇发落"的指令不再生效,这使得这些犯人的处境更加尴尬。在香港回归前6个月,相关犯人家属在议员梁耀忠的带领下,到港督府示威,要求香港政府为这些少年犯确定实际刑期。
 最后,港督彭定康在回归前审核了23人的个案,决定释放四名被押刑期过长的囚犯,又为两名被押超过十五年的犯人确定刑期,其余的个案则交给回归后的特区政府处理。
 在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次立法局会议上,通过了《长期监禁刑罚复检条例草案》,把"等候英女皇发落"裁决为"酌情终身监禁"。回归后,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有权赦免任何犯人。
 然而,在回归之初,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并没有立即赦免这些犯人或确定他们的刑期,因此"等候英女皇发落"就变成了"等候董建华发落"。
 九、凶手的后半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起案件的五名凶手也逐渐迎来了他们的结局:
 尹三龙:在五名被告中,只有尹三龙承认谋杀,并出庭指证其他四名同党。这一认罪态度最终为他赢得了较轻的处罚。1998年,受害人家属——男死者肯尼思的父亲——写信给当时的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为尹三龙求情。最终,行政长官确定其监禁期为28年。扣除三分之一假期后,35岁的尹三龙于2004年9月28日中秋节当天获释出狱。出狱后,尹三龙表示:"我曾经为他们带来很大伤害,我知道我这辈子都无法补偿,我再次道歉,并且很感谢他们家人对我的原谅和宽恕,我以后会好好重新做人。"
 张有恒:另一名未成年被告张有恒的刑期确定过程则更加曲折。2005年4月,香港高院判决张有恒监禁35年。从1985年入狱算起,扣除三分之一的假期,张有恒于2008年9月获释出狱。在狱中,张有恒表现良好,他信奉天主教,报读公开大学翻译课程,考获学士学位。出狱后,他重新投入社会工作,甚至组建了家庭,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三名成年被告:彭信义、谭士欢和赵伟文则一直被关押在监狱中,服无期徒刑。他们的具体情况外界知之甚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尹三龙获得了受害人肯尼思父亲的原谅,但两名死者的老师却表示无法释怀。同样无法对释放重案犯释怀的,还有不少香港市民。
 这起案件引发了香港社会对于青少年犯罪、刑罚制度以及宽恕与救赎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当这些曾经犯下滔天罪行的少年犯出狱后,他们是否能够真正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十、案件背后
 宝马山双尸案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谋杀案,它在香港社会引起了巨大震动,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1. 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这起案件是香港历史上最严重的童党杀人事件,它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高度关注。案件中五名凶手的年龄跨度从16岁到25岁,尤其是两名未成年凶手的残忍行为,让人们开始反思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2. 死刑存废的讨论:三名成年被告最初被判处死刑,但后来被赦免改判终身监禁。这一过程引发了香港社会对死刑存废的广泛讨论。最终,香港在1993年废除了死刑,这一决定与包括宝马山双尸案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案件密切相关。
 3. 法律制度的改革:案件中两名未成年被告被判处"等候英女皇发落",这一判决方式在香港回归后引发了法律上的困境。这促使香港政府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改革,最终通过了《长期监禁刑罚复检条例草案》,为这类案件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处理方式。
 4. 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这起案件发生在香港着名的旅游区附近,让市民开始关注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警方也加强了对公共场所的巡逻和监控,提高了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5. 对受害者权益的关注:案件中两名年轻受害者的悲惨遭遇,引发了社会对受害者权益保护的关注。这促使香港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强了对犯罪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支持和援助。
 6. 媒体报道的影响:这起案件在香港媒体上被广泛报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不仅提高了公众的安全意识,也促进了社会对犯罪问题的深入思考。
 宝马山双尸案成为了香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改变了香港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观念,也成为了香港犯罪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案例。
 十一、案件的艺术再现
 宝马山双尸案因其轰动性和悲剧性,被多次改编为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进一步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
 1. 电影《宝马山奇案》:1992年上映的电影《宝马山奇案》直接改编自这起案件,影片真实地再现了案件的主要情节和犯罪过程。这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引起了轰动,让更多人了解了这起案件的细节。
 2. 电影《等候董建华发落》:2001年上映的电影《等候董建华发落》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这起案件,重点描绘了两名未成年被告在"等候英女皇发落"期间的心理变化和生活状态。这部电影获得了广泛好评,并引发了对青少年犯罪和刑罚制度的深入思考。
 3. 电视剧《危险人物》:2005年播出的电视剧《危险人物》中也有一集改编自宝马山双尸案,进一步扩大了这起案件的社会影响。
 4. 文学作品:这起案件也被写入了多部香港奇案纪实文学作品中,成为了香港犯罪文学的重要素材。
 这些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这起案件的细节,也引发了社会对犯罪、惩罚和救赎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尤其是《等候董建华发落》这部电影,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法律制度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